馒头山
①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洮儿河上游南之老头山。《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有馒头山。同书 《营卫志》: 夏捺钵 “在黑山东北三百里” 吐儿山,近馒头山。薛映 《上虏中境界》: “临潢西北 (应作 ‘东北’) 二百余里号凉淀,在馒头山南,避暑之处。” 《武经总要·北蕃地理》: “踏弩河 (按: 即今洮儿河),在曼头山北。”
②在今湖北武昌县东南梁子湖滨。峻石峭立,潜伏水中,行船者视为畏途。清乾隆时立铁柱于上以为标志。
①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洮儿河上游南之老头山。《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有馒头山。同书 《营卫志》: 夏捺钵 “在黑山东北三百里” 吐儿山,近馒头山。薛映 《上虏中境界》: “临潢西北 (应作 ‘东北’) 二百余里号凉淀,在馒头山南,避暑之处。” 《武经总要·北蕃地理》: “踏弩河 (按: 即今洮儿河),在曼头山北。”
②在今湖北武昌县东南梁子湖滨。峻石峭立,潜伏水中,行船者视为畏途。清乾隆时立铁柱于上以为标志。
五代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置,属万州。治所在今四川梁平县。《舆地纪胜》卷179梁山军:“五代伪蜀在今军治置屯田务,曰石氏屯田务。皇朝平蜀,土豪石处赟纳庄田八所。”北宋乾德三年(965)废,移梁山县
北宋置,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立亭村。《元丰九域志》卷3阶州福津县有“利亭”镇。古镇名。即今甘肃省文县东北栗亭。北宋属福津县,后废。清复置,属阶州。
北宋政和七年(1117)置,属成都府路。治所在石泉县(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治城羌族乡)。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安县二县地。南宋宝祐中移治龙安县(今安县东北)。元改为安州。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升石泉县置
亦作三站。清光绪七年(1881)置,在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西北三道通乡南江东村。光绪《吉林通志》卷17:“正南距(三姓)城……一百七十里三站,即小巴彦苏站。”
即今福建南平市西北峡阳镇。清时南平县丞驻此。民国时设县佐。即今福建省南平市西北峡阳镇。清福建南平县丞驻此。
在今浙江遂昌县西。《方舆纪要》 卷94遂昌县: 梧桐溪 “在县西二十里曾山下。亦曰梧桐川,流合于双溪”。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西高山在“所西五十里。山高耸,登其巅可以远望”。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
亦作浒浦。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七十里。《宋史·河渠志七》:“淳熙元年,诏平江府守臣与许浦驻扎戚世明,同措置开浚许浦港。三旬讫工。”明弘治十二年(1499)复浚, 自城东达江口,长七十里有奇,寻废。今已淤
①北周改横山县置,属六合郡。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县东,以方山名县。隋开皇四年(584)省入六合县。②隋大业三年(607)改良泉县置,属离石郡。治所在今山西方山县南二十八里方山村。因方山为名。唐属石州,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