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壁岭
一名韩信岭。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唐杜佑 《通典·州郡九》 汾州灵石县: “今县东南有高壁岭。” 《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八年 (576),“高阿那肱所部兵尚一万,守高壁”。胡三省注: “高壁,岭名,在雀鼠谷南。”
古山名。又称韩信岭。在今山西省灵石县东南。其地形势险要。《资治通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北齐为北周所败,高阿那肱守高壁岭,“周主引军向高壁,高阿那肱望风退走”,即此。五代北汉于此置寨。
一名韩信岭。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唐杜佑 《通典·州郡九》 汾州灵石县: “今县东南有高壁岭。” 《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八年 (576),“高阿那肱所部兵尚一万,守高壁”。胡三省注: “高壁,岭名,在雀鼠谷南。”
古山名。又称韩信岭。在今山西省灵石县东南。其地形势险要。《资治通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北齐为北周所败,高阿那肱守高壁岭,“周主引军向高壁,高阿那肱望风退走”,即此。五代北汉于此置寨。
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丹水上源。源出高平市西北繖盖山,东南入泫水。《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泫氏县: “杨谷,绝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 《水经·沁水注》: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东南流,左会长平水,
①隋大业十二年 (616) 置,属夷州。治所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南。《元和志》 卷30都上县:“其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因以为名。” 唐末废。北宋复置,属承州。宣和三年 (1121) 废。②唐置,属夷州。
又作阿资河卫。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右岸马奇托瓦亚河口以北之地。后废。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天门山,北流会顺安河入江。《元丰九域志》卷6:铜陵县有天门水。
在今山东聊城市旧城中心。明洪武七年(1374)以修城余料建。初名余木楼,后改东昌楼。弘治九年(1496)改名光岳楼。台基为砖石结构,高9米,占地1238平方米。楼为木构建筑,四层五间,高24米,歇山十
即今吉林通化市东北鸭园镇。为鸭大铁路的起点站。
南朝梁承圣末置,属清远郡。治所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横江源头处。《元和志》 卷34: 翁源县“因县界翁水之源为名”。隋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622) 属洭州,贞观元年 (627) 改属韶州。北宋淳化中迁翁
明置,属沈阳中卫。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北九十里石佛寺乡。明《辽东志》卷3:有十方寺堡。《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上榆林堡”条下:“十方寺堡在蒲河所西北,其南有马空堡,亦万历末增置。”
一作章义站。元置,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彰义站乡。《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章义故城 “在承德县 (今沈阳市) 西南……七十里,有章义站城”。即此。
清置,在今黑龙江省望奎县附近。一说在绥化市西南永安镇南。清屠寄 《黑龙江舆图说·呼兰城》: “呼兰河既合纳敏河,又西流三十四里,径京旗屯北折而西南流五十四里,右纳通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