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茆镇
在今江西安福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安福县: 黄茆镇在 “县南七十里。有巡司,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北部。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2.4万,70%壮族。镇人民政府驻黄茆街。因此地原茅草丛生,秋后呈黄色,故名。1950年为黄茆乡。1958年改黄茆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设镇。产稻、甘蔗、花生、木薯、大豆等。有氮肥厂。境内有广西黔江示范牧场。为县北部最大农贸集市。209国道经此。
在今江西安福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安福县: 黄茆镇在 “县南七十里。有巡司,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北部。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2.4万,70%壮族。镇人民政府驻黄茆街。因此地原茅草丛生,秋后呈黄色,故名。1950年为黄茆乡。1958年改黄茆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设镇。产稻、甘蔗、花生、木薯、大豆等。有氮肥厂。境内有广西黔江示范牧场。为县北部最大农贸集市。209国道经此。
又作草塔市。 即今浙江诸暨市西南二十二里草塔镇。清光绪 《诸暨县志》 卷41 《坊宅志》: 草市 “在十六都, 在南屏南”。
①在今湖北安陆市。《晋书·苻坚载记》:东晋太元八年 (383),苻坚大举伐晋,慕容垂 “攻陷郧城”。即此。②在今湖北松滋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64江陵府: 郧城 “《皇朝郡县志》: 按 《旧经》 云
在今陕西咸阳市北。《资治通鉴》: 北魏太和十七年 (493),“北地民支酉聚众数千附于齐,进至咸阳北浊谷”。即此。
旧名汉祖渡。又名冶坂城。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423),“造浮桥于冶坂津”。《水经·河水注》 引《魏土地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
在今陕西华县西南二十三里。《新唐书·地理志》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支分溉田,皆开元四年诏陕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
西汉置,在今河北宣化西南。或说即今易县西北紫荆关。《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内犯。建武二十一年(45),“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之”。
在今浙江湖州市城区北隅。《方舆纪要》卷91湖州府:飞英寺“在府东北二里。唐咸通中建,寺西有舍利石塔,高九层,登之则川原城郭了如指掌”。寺内飞英塔系塔中建塔,实属罕见。
即今广东南雄县东北大庾岭上小梅关。《方舆纪要》卷102南雄府保昌县:小梅关“在府东北四十里小梅岭上。山径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龙南、信丰等处。贼每由此窥窃往来,旧有土城,恃为限蔽”。在今广东省南雄市
一名鸡台。又名弩台。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四里。《寰宇记》卷123扬州江都县:吴公台“在县西北四里。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增筑之,以射城内,号吴公台”。《隋书·炀
在今江苏扬州市。《宋史·高宗纪九》: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金人弑其主亮于扬州龟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