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峡
①指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二十里之铜锣峡。《水经·江水注》: “江水径阳关……又东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黄葛峡,“ 《旧志》: 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道光 《重庆府志》 以为即长寿县东之黄草峡。
②即黄草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长江岸。清杨伦 《杜诗镜铨》 卷13 《黄草》 注引 《益州记》: “涪州黄葛峡有相思崖,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
①指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二十里之铜锣峡。《水经·江水注》: “江水径阳关……又东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黄葛峡,“ 《旧志》: 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道光 《重庆府志》 以为即长寿县东之黄草峡。
②即黄草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长江岸。清杨伦 《杜诗镜铨》 卷13 《黄草》 注引 《益州记》: “涪州黄葛峡有相思崖,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
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 析广平县置,属恭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西北。广德后废。古县名。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县西北。属恭州。广德后地入吐蕃,县废。
五代方镇名。后唐改后梁建宁军置,治所在晋州 (今山西临汾市)。北宋初废。五代方镇名。本梁建宁军,后唐改名,治所在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北宋初废。
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北新现乡。清时设新现汛。
战国赵邑。即今河南获嘉县。《战国策·秦策一 》: 张仪说秦王,“赵氏,中央之国也,……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秦置修武县。
1932年由茂名、吴川二县接壤的梅菉地方析置,驻梅菉市(今广东吴川市)。1947年改置梅茂县。1932年由茂名、吴川两县接壤的梅菉地方析置(县级)。驻梅菉镇(今广东省吴川市驻地梅菉镇)。1947年升县
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析木镇。《方舆纪要》卷37海州卫: 析木城在 “卫东南四十里”。
亦名新阳江。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六里。《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昆山县: 新洋江 “自城东四里运河分流,南接娄江”。南宋隆兴三年 (1165)开新洋江后,屡经修浚。其水南承吴淞江,北通娄江。每当松江中断
唐天宝元年(742)改汤州置,治所在汤泉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省及河北省部分地。乾元元年(758)复为汤州。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寰宇记》卷13须城县:“刘公桥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刘裕)北伐至此造,故号之。”
清置,属黑龙江副都统。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结雅河注入黑龙江处附近。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33: 黑龙江城有 “精奇哩江喀伦”。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