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乡遂组织

乡遂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国野制下社会的主要结构。西周时在商代“族尹”和“里君”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形式的基础上,在王畿和诸侯的封国中划分国野两大区域,国指王城和诸侯的国都,但国也可包括四郊;郊外为野。上层贵族居于城内,称为国中;其统率的部族,称为国人,住在四郊,其行政组织称为乡。上层贵族及国人还基本保持着原始族居的状态。他们内部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连结。上层贵族中流行的大小宗制、立嫡立长制、氏姓制、宗庙制、外婚制、族墓制等等,说明古老的部落氏族的躯壳仍被继承下来,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居于乡中的国人,是统治阶级的一个阶层。他们长期保留着家族公社的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每个成员可以有一块质量和数量大体相当的份地。他们有参与政治、受教育、被选拔的权利,也有提供军赋、服兵役和力役的义务。乡的居民编制成军队,称为士,即甲士、战士,是当时军队的主要成员。野的行政组织为遂,遂中的居民是被征服的其他部族,称为野人,是被剥削和奴役的阶层。他们在形式上也保留着农村公社的组织形式,但当时奴隶主贵族及其国家实际上已成为遂中村社的土地和人民的所有者,他们把原来的村社转化成为其奴役的小集体。遂中居民不仅要在籍田或助田上提供集体的无偿劳动,所耕的份地还得提交赋税•并须提供繁重的劳役,提供家畜和在野的一切物产;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也没有资格成为战士,只能被固着于土地上世代务农,不得流徙他方或转换行业;但他们一般都具有人身自由,在身份上是高于奴隶的,应是地位较低的平民。乡遂组织是在生产较不发达、原始共同体组织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它体现了国野的对立。春秋时许多诸侯国仍保留着乡遂组织,其中以齐国最为显著。春秋中叶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原始共同体逐步瓦解,个体经济形成,居民的流动杂居及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于是乡遂组织解体,战国时合并为郡县之下的、互相隶属的地方行政单位——乡、里。

猜你喜欢

  • 右豹韬卫将军

    官名。即右威卫将军,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右威卫将军。

  • 贼曹掾

    官名,汉置,为太尉属官,俸三百石,掌贼曹盗贼事。《后汉书·铫期传》:“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郡县也置贼曹掾史,掾为正,史为副,主曹事,掌捕盗贼。

  • 选部

    官署名。东汉灵帝时由尚书台吏曹改名,设尚书,掌选任官吏。魏晋南北朝改名吏部,后遂成为吏部的别称。北魏前期或名吏部,或名选部。设尚书为长官,下设选部监等属官,及给事中、给事等内廷派出监察官员。孝文帝改制

  • 折冲都尉府

    军府名。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改统军府为之,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掌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 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 凡兵马在府,

  • 教官

    ①《周礼》叙述的负责民众教化的官僚机构。以司徒为官长。《周礼·地官·序官》: “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等。②学官统称。宋、元、明、清

  • 曩论充

    官名。吐蕃官,即小相,置一人,与大相、内大相、副相、内副相、整事大相等共任国事。

  • 文绣署令丞

    官名。宋少府监所属有文绣院,金改为文绣署。令,从六品,丞,从七品。掌绣造皇帝与妃嫔等服饰以及烛笼照道花卉。下有直长,正八品;绣工一人,都绣头一人,副绣头四人,领刺绣女工四百九十六人。

  • 实业部专门委员会

    实业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月七日公布的《实业部专门委员会规则》,掌理全国实业及国民经济状况的调查,实业设计,实业法规与商约草案的研究,以及部长交议事项。设专门委

  • 参将

    官名。明朝镇守地方之统兵官。位于总兵、副总兵之下,分守各路。无品级,无定员。② 清朝绿营军之将领,即“营”之最高统兵官。位于副将之下。正三品。统理一营之军务。分属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或专守一城

  • 轻锐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七班,普通六年(529)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班。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