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右丞相

右丞相

官名。战国秦始置,秦朝沿置,为政府最高国务长官,辅助皇帝管理国家政务。亦省称丞相。西汉初唯置一丞相,惠帝六年(前189)分置左、右,文帝二年(前178)又置一丞相,武帝征和二年(前91)复分置,不久又置一员。秩皆万石,为宰相之任。三国吴一度分置左、右。两晋、南朝、北魏、北齐或置或省,皆特为权臣专设之名号,并非处理实际政务的宰相。置则位一品、秩万石(梁位十八班)。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右仆射为右丞相,从二品,天宝元年(742)复旧;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亦改尚书右仆射为右丞相,正一品,皆为宰相之任,处理国家政务。辽朝为南面朝官,隶属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非定制,亦无实权。西夏建国初置宰相,以党项人充任,后期称右丞相。金朝为尚书省长官之一,与左丞相、平章政事合称宰相,总理政务,从一品。元朝沿之,初为中书省、尚书省长官之一,置省不常,员额不定;武宗至大四年(1311)后,尚书省并入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各一员,为中书省长官,总理政务,正一品。文宗至顺元年(1330)专任右丞相,左丞相或置或省。明初沿置,正一品,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遂废。秦、汉、元皆居左丞相上,北朝、唐、宋则居左丞相下。参见“丞相”。


官名。秦置左右丞相,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孝惠、高后复置左右丞相,右为正,左为副,掌助天子理万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问右丞相王陵……”其后各朝,或置或省。

猜你喜欢

  • 五官郎

    官名。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统称,隶光禄勋所属五官中郎将,主更值执戟,宿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凡指五官中郎将所属的郎官。如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等,其俸分别为比六百石、比四百石,比三百石;

  • 奔不田地里招讨使司

    元朝官署名。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掌奔不(又译倴不思,今四川理塘西)地区军民政务。置招讨使、经历、镇抚各一员。

  • 司明大夫

    官名,王莽置,为五谏官之一,掌谏。见《汉书·王莽传》。参看“司中”条。

  • 录事参军事

    官名。即录事参军。官名。亦称录事参军,晋始置,本为公府官,非州郡之职。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后代刺史有军而开府者置之。自东汉起州吏有主薄,亦掌文书之事。隋初合并州军府与州府两系佐吏,于州唯置录事参

  • 内宰司

    官署名。秩正三品。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由家令司改置,隶徽政院。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复改为家令司。天历二年,又改为内宰司。置内宰六员,司丞四员。下辖典膳署等机构。参见“家令司”。官署名。

  • 云垒长

    官名。西汉属左冯翊,有丞。官名,汉因之,掌高垒。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参看“云垒”条。

  • 资政院

    官署名。清末中央咨议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宣布增设,次年设总裁筹办。宣统二年(1910)正式成立。掌议决国家预决算、税法、公债、法律(宪法除外),并其他奉旨交议事件。宣统三年九月,短时代行议会

  • 莫府

    官署名。同“幕府”。军帅处理军务之机构。参见“幕府”。将军治所称莫府,也写作幕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注:“《集解》如淳曰:将军征行无常处,所

  • 制义

    科举考试的文体之一,即“八股文,”见该条。

  • 管旗副章京

    官名。清朝蒙、回各部札萨克属官。分管一旗之事。凡十佐领以下之蒙古旗分每旗设一人,十佐领以上者设二人。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各旗设管旗副章京,协助管旗章京管领民事。依旗之大小无固定员额,一般以十佐领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