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天官

天官

①官署名。(1) 西魏、北周天官府简称。(2) 吏部别称。唐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吏部改名。后代即沿称吏部或其首长。(3) 太平天国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天、地、春、夏、秋、冬定名,天官即吏部。②官名。(1) 一说为商朝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的合称。(2) 《周礼》分设六官,以冢宰为天官,为百官之长。(3) 太平天国吏部正、又正、副、又副之官统称。(4) 太平天国朝内官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又,女官中朝内官所设天官正、副丞相,亦称。③泛指百官,即天子之官。《后汉书·班固传》: “百官小吏曰天官。”


官名。1、周六官之一,为“天官冢宰”的省称。是周百官之长。《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民为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

2、泛指百官。《后汉书·班固传》:“天官景从,祲威盛容。”注:“蔡邕《独断》曰:百官小吏曰天官。”

3、天官府的简称。北魏、北周时,天官府省称天官。

4、吏部的别称。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后世也称吏部为天官,或称“吏部天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太平天国仿古,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天地春夏秋冬名官,故天官即吏部。

5、官名合称。①指太平天国的吏部正、又正、副、又副。②指太平天国朝内官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③指太平天国女官中朝内官之天官正、副丞相。

猜你喜欢

  • 理检使

    官名。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始置,以御史中丞兼任,掌检院、鼓院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官名。宋置,见“登闻检院”。

  • 监书博士

    官名。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始置,属艺文监。员额二人,正五品,掌品定书画,择朝臣中见识广博者充任。其下有书吏一人。

  • 芙蓉府

    指幕府。无论在朝官员还是地方长官的幕府,都称芙蓉府。唐朝刘禹锡《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五韵》诗:“归路芙蓉府,离堂瑇瑁筵。”参看“幕府”条。

  • 牧师菀官

    官名。西汉时太仆所属有牧师菀令六人,管理河西六郡牧师菀三十六所,每郡各一人。东汉时西北牧地多失,仅留汉阳流马苑一所,改由羽林郎监领;此外于犍为、越巂、益州诸郡置牧菀,其官均属郡国,与牧师菀令与羽林郎之

  • 左右中允

    官名。汉代有太子中盾,盾读如允。魏晋以后多称为中舍人。唐制于左春坊左庶子之下置中允,右春坊右庶子之下置中舍人。中允相当于朝廷的门下侍郎,中舍人相当于朝廷的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曾改中允为左

  • 公府议曹

    公府诸曹之一。西汉丞相府置,职主谋议。《汉书·翟方进传》记李寻曾为议曹。

  • 太官右监丞

    官名。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初置,秩比六百石。官名,桓帝永寿二年十一月置,俸比六百石,为太官令的佐官,助令掌御饮食。永寿五年正月省。见《后汉书·孝桓帝纪》、《汉官仪》、《后汉书·百官志》。

  • 散馆

    官制用语。明清指翰林院庶吉士肄业期满后,不留翰林院而正式任官吏之称。参见“庶吉士”。清制,翰林院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通过甄别考试,谓之散馆。考试场地初在体仁阁,后在保和殿。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以

  • 某部族都监

    官名。见“某部族详稳司”。

  • 西京国子监

    官署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改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学置,设分司官。后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亦置国子监。徽宗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置司业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