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非常制,南面有征伐之事,则设统军司以领兵马。
即“小司武大夫”。
官名。宋太祖开宝二年(969),于太原行府置,佐权知行府事理行府事务。
官名。清末外务部之长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从一品。佐外务部总理亲王主持交涉事务。宣统三年(1911)省会办兼职,改尚书为外务部大臣。
地方行政区划名。古代称邦畿千里之地为县。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大国常于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其后,逐渐推广到内地。王畿内都邑为县,诸侯境内之地亦置。新兼并得边远地置郡,郡虽大于县,地位却低于县。战国时期
元朝官署名。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掌奔不(又译倴不思,今四川理塘西)地区军民政务。置招讨使、经历、镇抚各一员。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于左监门府置,六十员,正六品,与右门尉同掌宫城门禁守卫等。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九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参见“王国三令”。
宫官名。南朝宋明帝置。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