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

官名。三国魏始置,为大臣加号,意谓与三司即太尉、司徒、司空礼制、待遇相同,许开设府署,自辟僚属。两晋南北朝因之。北周置为勋官,九命; 武帝建德四年(575),改“开府仪同大将军”。隋置为散官名号,初为正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从一品,位次王、公。唐沿置,为文散官第一等。勋官号中亦有之,从四品上,高祖武德七年(624)改为轻车都尉。玄宗开元(713—741)以前,散官皆给俸禄,得依本品班次预朝会。北宋前期为从一品文散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用为文臣寄禄官,从一品,地位与改制前之使相同,亦号称“使相”。辽朝亦置,为散官最高一阶。金沿置,为从一品文散官。


汉魏间始有“开府仪同三司”之号,三司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司都有官属,“开府仪同三司”,指设官、待遇与三司相同。如做加衔,其本身必另有其他职务。唐、宋、元三朝以开府仪同三司为一品官阶。只称“仪同三司”者,为次一级。见《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陵令

    官名。① 帝陵长官。西晋改陵园令置,管理守卫帝王陵寝,隶太常。南朝宋沿置,每陵一员; 南齐武帝永明(483—493)末置,置主簿、户曹各一员;梁武帝天监七年(508)以后由陵监改名,二班: 陈五品、秩

  • 监修

    官名。即监修官。明朝官修书籍时置,如修历朝实录、大典,均置。多以勋臣或有影响的大臣充任。自北齐、隋以来,以大臣领修国史,称监修。唐代史馆置监修国史,简称监修,多以宰相担任。见《旧唐书·职官二·史馆》。

  • 镇寨官

    官名合称。宋朝于人烟繁盛处诸镇置监官,掌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与寨官合称镇寨官。参见“寨官”。

  • 军谋掾

    官名。东汉末曹操置为司空、丞相府僚属,参议军政。刘备在益州亦置。官名,东汉末年曹操、刘备皆置,掌参议军政。《三国志·魏书·牵招传》:“太祖灭谭于南皮,署招军谋掾,从讨乌丸。”

  • 戚宦

    外戚和宦官的合称。《后汉书·仲长统传》:“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 五井盐课提举司

    官署名。明朝置,治所在云南大理府(今云南大理),掌该处食盐生产、税课、运销之政。设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无定员,从七品,及各井盐课司、各盐仓大使、副使等职。

  • 军谘府第三厅

    官署名。清末宣统元年(1909)设于军谘处,三年改隶军谘府。掌水陆交通运输、电信、邮政等事宜。置厅长一人,辖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科。

  • 大学院院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为大学院的长官,见“大学院”。

  • 二十五仓

    宋代司农寺所属官仓。掌谷物廪藏之事,以供官吏、军兵禄食之用。

  • 外郎

    ①汉朝对散郎之称呼。汉之郎官,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汉书· 惠帝纪》: “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