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提刑司

提刑司

官署名。宋朝提点刑狱司简称,或称宪司、宪台。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于诸路转运司置提点刑狱官,后设专司。掌本路郡县之庶狱,核其情实而覆以法,督治奸盗,申理冤滥,并岁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劾奏冒法。设提点刑狱公事为长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后屡经废置,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为常设机构。神宗熙宁六年(1073),各增设检法官。哲宗绍圣(1094—1097)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设干办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兼催督经总制钱。金朝亦置,掌监察官吏,体察廉能赃滥,以行赏罚。兼掌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设于中都西京路、南京路等九路,统称九路提刑司,设提刑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诸职。因职权极重,号称“外台”。承安四年(1198)改称按察司。


官署名。金置,后改称按察司,掌审察刑狱,照刷案牍,纠察滥官污吏豪猾之人及私盐酒曲并应禁之事,兼劝农桑等。其长官称使,另有副使、判官等。见《金史·百官三·按察司》。

猜你喜欢

  • 阿速拔都达鲁花赤

    官名。设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掌禁军中的阿速军士。二十三年,归隶前、后卫。武宗至大二年 (1309) ,分属于左、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仍各置达鲁花赤。

  • 燕京统军司

    即“南京统军司”。

  • 征蛮将军

    官名。明朝军制,两广地区总兵官挂印称将军者,曰征蛮将军。参见“总兵”。

  • 武卫都尉

    官名。三国吴置。领兵,随从征伐。多授予宗室。《三国志·孙峻传》: “孙权末,(峻)徙武卫都尉,为侍中。”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征伐或宿卫,位低于校尉。《三国志·吴书·孙峻传》:“孙权末,徙武卫都尉,为

  • 众议院内务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理事一人或数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二十九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十九人。掌审查内务事项。

  • 典石匠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造石器。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 边铺军

    金代镇防军之一。于河南、陕西与南宋、西夏毗邻地区编练百姓组成,以居守边界。

  • 知国事

    官名,辽朝置,为北宰相府官员,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等。知国事佐北院宰相理国事。见《辽史·百官志》,参看“北院”条。官名。辽于北面官北南二宰相府中均设知国事,地位在两府的总知军国事之下。参见“宰相府

  • 县吏曹

    县分职诸曹之一。汉代社会存在有服役“吏”这个阶层。一般说来,他们担负着屯垦公田、放牧牲畜、采矿煮盐、制作器物、戍守边防及土木建筑、运输等劳役。此外,还有在官府服杂役、供驱使的吏,如

  • 工部钱法侍郎

    官名。 清朝工部所属钱法堂之主官。以满、汉右侍郎各一人兼管,掌理宝源局鼓铸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