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祭署
官署名。① 明清太常寺所属办事机构。掌各坛庙祭祀事宜。明朝天坛、地坛、先农坛、朝日坛、夕月坛、帝王庙等各署均置奉祀一人,祀丞二人。清朝由太常寺汉寺丞总理,下设协律郎五人,赞礼十四人,司乐二十三人。各坛庙亦设奉祀、祀丞等官。②清末典礼院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设。掌坛、庙、陵寝、大事等典礼事项,恭拟山陵、园寝名号及神祇封号,备办典礼所需卤簿、礼仗、器具等。置署长一人,并佥事、录事等。
官署名。① 明清太常寺所属办事机构。掌各坛庙祭祀事宜。明朝天坛、地坛、先农坛、朝日坛、夕月坛、帝王庙等各署均置奉祀一人,祀丞二人。清朝由太常寺汉寺丞总理,下设协律郎五人,赞礼十四人,司乐二十三人。各坛庙亦设奉祀、祀丞等官。②清末典礼院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设。掌坛、庙、陵寝、大事等典礼事项,恭拟山陵、园寝名号及神祇封号,备办典礼所需卤簿、礼仗、器具等。置署长一人,并佥事、录事等。
官名。明初户部广西部、刑部广西部均置,各一人,从五品,协郎中掌本属部之事。参见“广西部”。
太子的称谓。《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贰。”
武官名。北周置,正职为上士。副职为倅长中士。参见“六率”。
宫名,三国魏明帝郭皇后居此宫,故为之代称。《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明元郭皇后》:“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帝疾困,遂立为皇后。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财政部。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财政部组织法》规定,掌下列事项:一、国资之运用出纳;二、发款命令之稽核;三、国库之出纳,计算之编制;四、国库簿
参见“六部尉”。
官名。晋于王国置陵长、庙长,分掌王国陵、庙之事。南朝梁陈沿置。
散官名号。明洪武十年 (1377) 置,以授光禄司监事中庖人出身者。三十年改司为寺,官制仍旧。
大理寺别称。称掌刑狱的官署为法寺。北齐设大理寺,掌刑狱,其后历代相沿。因而泛称掌刑狱的官署为法寺。唐陆贽《请不簿录窦参庄宅状》:“谨案国家法典,没入官产,唯有两科,一谓奸赃,一谓叛逆,皆须先鞠犯状,审
学官名。北齐置,《北齐书·儒林传序》说:“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北周州县均置博士,郡学似亦有博士,唯未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