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锦衣卫

锦衣卫

官署名。明朝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罢仪鸾司后置,秩从三品,所属有御椅等官七员,皆正六品。下设经历司,掌文书之事,又有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并兼管军匠。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设官与诸卫同。二十年,罢锦衣卫狱。成祖即位后,复锦衣卫狱,又增设北镇抚司,专掌诒狱,而以旧镇抚司为南镇抚司,专理军匠。其职掌则由仪卫转为侍卫、缉捕、刑狱等事。成化(1465—1487)中北镇抚司刻有专印,所掌诏狱渐独立于锦衣卫外,凡狱事不报锦衣卫官,卫官亦不得干预,遂与东厂、西厂等组成特务统治机构,人称“厂卫”。


官署名。明设此官署,洪武十五年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

起初,锦衣卫原为皇宫禁卫军,掌车驾护卫。明太祖为加强统治,令其兼管刑狱。《明史·兵志一》:“太祖之设锦衣也,专司鹵簿。是时,方用重刑,有罪者往往下锦衣卫鞫实,本卫参刑狱自此始。”

成祖夺取皇位后,欲以威慑诸臣,命心腹为锦衣卫指挥使,专典亲军,兼管巡察缉捕,权力日重。所属南北镇抚司,南司理本卫刑名军匠,北司专治诏狱。

到后来,与东厂西厂并列,活动加强,为害更烈,成为有名的特务组织。

其长官原名都督,后改称指挥使。《明史·职官五·锦衣卫》:“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

猜你喜欢

  • 永宁宫

    宫名,三国魏明帝郭皇后居此宫,故为之代称。《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明元郭皇后》:“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帝疾困,遂立为皇后。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

  • 主吏

    官名,即功曹。秦置,西汉因之。掌官府人事,居掾属之首。丞相掾属有西曹主吏。官名,其职即功曹,秦和汉初置,掌官府人事,居掾属之首,全名为主吏掾,省称主吏。《史记·曹相国世家》:“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

  • 伊齐辖喇哈番

    满语官名。汉译为“郎中”。

  • 办事大臣

    官名。清朝派往新疆、外蒙古、青海、西藏地区的驻扎大臣,综理边疆事务,权任甚重。除西藏、青海大臣外,新疆、外蒙古办事大臣辅佐驻防将军或都统,办理军务,并兼理粮饷以及通商会盟等事务,由特旨简派。清朝在西部

  • 内侍少监

    官名。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内侍省置监为长官,改内侍曰少监,置二员,从四品上;寻更置内侍四员,同为内侍省次官。官名。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改内侍置,为内侍省的副长官,员额二人。参见“内侍

  • 护匈奴中郎将

    官名。东汉置,亦作使匈奴中郎将或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单于,参预司法事务,并助南匈奴防御北匈奴的侵扰。员一人,拥节,秩比二千石。设官府,官属不固定,随事而置,主要有副中郎将、副校尉、司马、从事、掾史等

  • 布特哈拜唐阿

    满语。拜唐阿是清代各衙署中无品级的管事人员,布特哈拜唐阿则是一种内廷差事人员,如粘杆处(尚虞备用处)等处行走无品级职事人等。粘杆处有粘杆拜唐阿四十人、备网拜唐阿十二人,为皇帝打猎捕鱼服务。

  • 吏卒

    汉朝为吏与士卒的合称。晋朝指给官府役使者。凡高级官员均给车服吏卒。

  • 剑履上殿

    即带剑穿履上殿。汉朝皇帝赐予亲信大臣上朝时的特殊待遇。受赐者可以佩剑穿履朝见皇帝。

  • 奋武郎

    散阶称号。清朝置。乾隆二十年(1755)始定,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七品及属八旗者正、从七品之封赠。三十二年,八旗改同绿营,只封正七品。五十一年,改为武信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