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
明浙江金华人,字伯静。初受朱元璋命,出使方国珍。后为李文忠幕僚,以亲老辞归。建文时,授监察御史,出为镇江知府。重修京口闸,得漕运、灌溉之利。成祖时升江西参政,奏免九郡荒田税粮。因忤上司意免官。永乐十四年(1416)起为行部左侍郎。以老致仕,卒于归途。一说卒于永乐十年。著有《国初事迹》。
明浙江金华人,字伯静。初受朱元璋命,出使方国珍。后为李文忠幕僚,以亲老辞归。建文时,授监察御史,出为镇江知府。重修京口闸,得漕运、灌溉之利。成祖时升江西参政,奏免九郡荒田税粮。因忤上司意免官。永乐十四年(1416)起为行部左侍郎。以老致仕,卒于归途。一说卒于永乐十年。著有《国初事迹》。
官署名。北齐置,为管理宫中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掌皇宫警卫、管理皇宫诸门,并掌皇帝饮食、药物等事务。以中侍中为长官,下设中常侍、中给事中等,皆由宦官充任。领中尚药典御、中谒者仆射及中尚食局、内谒者局等。
?—前370战国时楚国国君。公元前380—前370年在位。名臧。楚悼王之子。在位期间,曾筑扦关(今湖北宜昌西)以拒蜀。
文书名。清代书写内阁票拟批答之纸签。其纸幅较题本略小,长七寸余,宽四寸余;左书满文,右书汉文。
一作特楞、德林、帝尔。在今阿穆尔河(黑龙江)与阿姆贡河(兴衮河)汇合口之东。元代为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明为奴儿干都司所在地。清属吉林三姓副都统。著名的“永宁寺碑”即矗立于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
南宋绍兴九年(1139)升衡州茶陵县(今县)为军,以知县兼军使。辖境相当今湖南茶陵县、炎陵县地。属衡州。元初废为县。
黎语称沃伐,意为穷人。旧时黎族中因破产或受迫害,而依附于*龙公的贫苦农民。两者关系确定,须经订立契约性质之砍箭仪式,并送龙公以牛只、铜锣及酒肉,邀全村宴饮,从此世代相承。每年有一定义务为龙公无偿服劳役
古代调制乐律之尺。相传黄帝命伶伦造律之尺,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寸,共计八十一分为一尺,是为律尺。历代律尺规制不一。如隋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长与北周铁尺同,为晋前尺的一尺六分四
?—约188东汉僧人。佛经汉译的创始者。本名清,以字行。西域来华者称他“安侯”。本安息国太子,父殁,让国于叔,出家修道,精研阿毗昙(对《阿含经》的论述),修习禅学,游化西域各地。汉桓帝建和二年(148
537—556即元廓。西魏皇帝。公元554—556年在位。鲜卑族。文帝第四子。大统十四年(548)封齐王。废帝三年(554)被太师宇文泰立为帝,复姓拓跋氏。恭帝三年(556),泰死,是年底被迫禅位于宇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外史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外史司长官,掌记录君王言行,以为国志(即起居注),兼掌书籍。正四命。下设外史上士以佐其职,领著作上士、校书下士等官属。隋开皇元年(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