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寄归传
书名。全称《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寄归传》。唐义净撰。四卷。咸亨二年(671),义净由广州乘波斯船往天竺(印度)求法,历二十余年,游三十余国,于证圣元年(695)回国。途中暂住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二年余,从事译述,著有此书。天授二年(691)沙门大津回国,将此书与其他著译先行寄回中国,故名“寄归”。本书起于“破夏非小”,止于“古德不为”,凡四十事,记述求法游历各地时见闻,印度及南海诸国宗教概况,为研究印度、南海古代史、佛教史的参考资料。
书名。全称《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寄归传》。唐义净撰。四卷。咸亨二年(671),义净由广州乘波斯船往天竺(印度)求法,历二十余年,游三十余国,于证圣元年(695)回国。途中暂住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二年余,从事译述,著有此书。天授二年(691)沙门大津回国,将此书与其他著译先行寄回中国,故名“寄归”。本书起于“破夏非小”,止于“古德不为”,凡四十事,记述求法游历各地时见闻,印度及南海诸国宗教概况,为研究印度、南海古代史、佛教史的参考资料。
书名。北宋郑文宝撰。三卷。南唐国亡无史,宋太宗始命徐铉、汤悦集李氏事为《江南录》,但多所遗落。文宝少仕南唐,因就耳目所及,撰成此书,以补其缺。成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上卷记李昪事,中卷记李璟事,
1377—1459明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乐休老人。永乐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刑部主事。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丁母
?—1234金女真人。正大八年(1231),任破虏都尉,戍潼关。奉旨援京师。九年,至偃师,闻蒙古军已渡河,奔少室山少林寺,夺据登封县官民迁避之太平顶御寨。天兴元年(1232)十二月,奉中京行省完颜思烈
①(约403—469)北魏晋昌冥安(今甘肃安西东南)人,字幼起,或作稚起。原居西凉,凉亡,与其兄契避难伊吾(今甘肃安西北),后率众臣于柔然。二十年后,遣使降魏。后兄为柔然所杀,乃收余众归顺北魏,太武帝
1497—1580明云南大理太和(今大理市)人,字仁甫,因世居云南大理苍洱十八溪间,又号中溪。白族。嘉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以议礼不合,谪江苏江阴知县。注意操练水军,防备海盗。升监察御史,刚直敢言。
地名。一名张阳。在今山西临猗县北东张村。《史记·曹相国世家》:西汉高帝二年(前205),魏王豹反,曹参“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遫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水经·涑水注》:涑水“又西南径张阳城东。…
官库名。北宋置。掌供给皇帝需用的龙凤细茶及纸墨等物。以诸司使、副使与内侍二人主管。后废罢。
1849—1908清福建同安(今厦门北)人,字少卿。航运商业资本家出身。光绪二十七年(1901)贩运南洋大米至上海,获厚利。三十一年因美国虐待华工和限制华工入境,上海、广州等地掀起反美爱国运动,他在上
①选举制度用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及其属官对士族人士才、德的简要评语,并据此及家世以评定其在士族内部之品级。状之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中正之关系。《晋书·孙楚传》:“初,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
战国时秦国人。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公孙衍欲排挤张仪,他建议公孙衍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用樗里子于国。三人皆张仪之仇者,如此则张仪必然失势。见《战国策·秦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