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
清四川罗江(今德阳)人,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乾隆进士。累擢直隶通永道。因遭诬陷,遣发伊犁,后以母老赎归。晚年潜心学问,以著述自娱。曾撰《唐德宗公主和亲论》,考证唐代无德宗嫁公主事,叙述历朝与西藏往来交通始末。博学多才,与从弟鼎元、骥元并著诗名,时称“绵州三李”。著有《蜀雅》、《南越笔记》、《出口程记》、《雨村曲话》、《月令气候图说》等数十种,编辑有《全五代诗》(一百卷),又辑自汉至明蜀人著述罕传秘籍为《函海》刊行于世。
清四川罗江(今德阳)人,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乾隆进士。累擢直隶通永道。因遭诬陷,遣发伊犁,后以母老赎归。晚年潜心学问,以著述自娱。曾撰《唐德宗公主和亲论》,考证唐代无德宗嫁公主事,叙述历朝与西藏往来交通始末。博学多才,与从弟鼎元、骥元并著诗名,时称“绵州三李”。著有《蜀雅》、《南越笔记》、《出口程记》、《雨村曲话》、《月令气候图说》等数十种,编辑有《全五代诗》(一百卷),又辑自汉至明蜀人著述罕传秘籍为《函海》刊行于世。
侗族族姓或村寨之长,侗族称宁老或样老。自然形成。其职能为调解寨内或族内日常纠纷,代表本族本寨与外界联系。平时从事生产,有事出面调处,无固定报酬及特殊权益。部分壮族村社亦有寨老,壮语称“波板”,意为“村
又作白叠、白㲲、白緤、帛叠、白荅、钵吒等。原为非洲棉。公元二世纪传入今新疆地区,南北朝时普遍种植。《南史·夷貊下》:高昌国“多草木,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曰白叠子,国
丛书名。清梅文鼎著。杨作枚整理订补。全书收勿庵天文、数学著作共二十九种七十四卷。康熙四十二年(1723)出版。勿庵已成书而待刊者十之四,稿略具而未成者十之六。十之六未成稿由杨作枚补充订定整理成定稿出版
亦作僰字、白文。为白族借用汉字记白语、读白语音、解白语义的文字。由来甚早,可追溯至宋、唐或更前。为表示白语读音,对所借用的汉字或稍增减偏旁,或多点少划,或在字旁加圈点。通常直接用汉字读白音、解白义者多
又称“江宁条约”。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后,于七月二十四日(1842.8.29)在下关江面英舰汉华丽号签订。共十三款
书名。又名《晋太康三年地志》、《地志》、《地记》、《晋太康地记》。作者不详。五卷(一说十卷)。书成于西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十九州及郡、县建置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风俗,兼及历史事件、名
1749—1834清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字松岩。乾隆繙译进士。初授礼部主事,历官兵部侍郎、科布多参赞大臣、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等。嘉庆十九年(1814),任吉林将军,规划旗人屯垦。次年驻双城子,派员履
1089—1161金阿斯补水女真人,原名乙剌补。太祖时,奉使辽国,号为闸剌(行人)。太宗时,受命为传宣使,册封刘豫为齐帝。从宗弼攻和尚原。天眷时,为蒲州防御使,进行台尚书左丞。海陵王废行台,入为尚书右
琅亦作郎、浪;亦作峤。又名浪峤南屿、琅峤山,亦简称嫏。即今台湾南部的恒春。清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南部被杀由此登陆入侵,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击。光绪元年(187
①太子所居之宫。亦为太子代称。《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②春秋战国诸侯妾媵所居之宫。故后世以为妃嫔代称。《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