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水
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趵突泉,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春秋》桓公十八年(前694):“公会齐侯于泺”,即此。南宋初伪齐刘豫堰之东流为小清河源。后因通称小清河为泺水。明永乐以后,自堰以东屡淤屡浚。每遇淤断,泺水即在今济南市东北华不注山东麓北流入大清河(今黄河)。清光绪十八年(1892)又予疏通,仍为小清河源。
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趵突泉,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春秋》桓公十八年(前694):“公会齐侯于泺”,即此。南宋初伪齐刘豫堰之东流为小清河源。后因通称小清河为泺水。明永乐以后,自堰以东屡淤屡浚。每遇淤断,泺水即在今济南市东北华不注山东麓北流入大清河(今黄河)。清光绪十八年(1892)又予疏通,仍为小清河源。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改吐京镇置。因境内汾水为名。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孝昌中,移治隰城县(唐改名西河县。今汾阳市)。北齐改为南朔州,北周改为介州,隋大业三年(607),改为西河郡,唐武德元年(6
官名。满语音译,即右通政使。
清代印信之一种。使用者多属低级机构或官员。如管理御园、礼部铸印局大使、官房租库、各州县儒学、各省守备、各省驻防旗营佐领、盛京户部六品管庄、库大使、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验所、各驿丞和各局、仓、牐
律名。关于任免、考核官吏的单行法律。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除吏律”与“秦律十八种”中的“置吏律”名异实同。
全称《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今存陕西礼泉昭陵博物馆院内李勣墓前。唐仪凤二年(677)刻。高宗李治撰文并书。行书三十二行,行约五十九字,字行无横栏。碑下部磨灭,大部分可识,高宗习王羲之书,
开封府的别称。开封在战国时为魏都大梁,后世相沿习称该地为大梁,简称梁。隋唐时于此置汴州,简称汴。金元以后合称为汴梁。元置汴梁路治此。
明代于民养官马地区佥发民户充当之一种职役。洪武二十八年(1395)规定每群长下选聪明子弟二、三人,习学医疗马匹之术,为马匹治病。成化八年(1472)规定,州设二名兽医,县设一名,任期一年,岁终交替。实
①(?—前611)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19—前611年在位。名杵臼。宋成公之子。即位初,欲尽去群公子,以穆、襄之族发兵反抗而罢。因不礼待祖母襄夫人,襄夫人遂杀其同党孔叔、公孙钟离和公子卬等人。昭公
见“王昭君”。
东晋、南北朝时,二州、二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可分三类:一是侨州郡寄治于实土州郡。如东晋巴西、梓潼二郡同治涪县,南朝齐、梁的东莞、琅邪二郡同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旧海州),东晋、南朝宋时青、冀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