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阳县
三国吴改烝阳侯国置。治今湖南邵东县东南。属衡阳郡。东晋废。
三国吴改烝阳侯国置。治今湖南邵东县东南。属衡阳郡。东晋废。
又称瓯越。古族名。越人的一支。其属地以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为中心。《逸周书·王会》载,周成王时,曾参加成周之会,并以“蝉蛇”为献。汉初迁于江淮间,融入华夏族。
官库名。西晋始置右藏,为皇室库藏,属少府,其主官为令。东晋改称内左库。南朝宋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称左库。齐、梁、陈复称右藏。北齐置右藏署,有令,属太府寺,掌金玉珠宝、铜铁毛角之物及诸方贡献杂物。北周则称
官名。即散骑常侍,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散骑常侍,仍分左、右。
在今广东封开县北。明代为瑶族居地。正德中瑶民起事,嘉靖八年(1529),官军讨石砚山瑶,即此。
见“八议”。
①古代四渎之一。《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他书皆作“济”。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河北部分;下文又云:“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北魏人。太武帝时为散骑常侍、成周公。太平真君六年(445),为沟通西域,被遣率凉州轻骑五千西渡流沙,至鄯善(今新疆若羌)。时鄯善人众布野,乃严令吏卒不得侵掠。鄯善王真达面缚出降,遂留军屯守,与真达同诣
?—1891清广东普宁人,字照轩。咸丰初年随父方原举办团练。嗣投效官军,参与镇压广西天地会义军,并转战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镇压太平军,累迁至副将。同治七年(1868)升授总兵,在广东潮州创“选举清乡法
春秋陈地。在今河南西华县西北。《春秋》宣公十一年(前598):“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即此。《谷梁传》作“夷陵”。
一作逢。商代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青州西北。有逢伯陵为周太王妃太姜之祖。西周时仍存,穆王时有逢公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