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十煇

    古代天文学用语,指太阳周围的十种光气。《周礼·春官·眡祲氏》:“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这十煇是:一曰祲,谓阴阳五色之气,浸淫相侵;或曰,抱珥背璚之属,如虹而短是也。二曰象,谓云气成形,象如赤

  • 至正

    元顺帝年号(1341—1370)。凡三十年。1368年元亡,顺帝北走应昌,仍用至正年号。

  •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

    书名。清末王延熙、王树敏辑。六十四卷。作者仿《经世文编》例,辑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名臣有关时政之奏议而成。分治法、变法、时务、洋务、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十类,又隶六十余子目。采录曾

  • 项关

    在今河南项城市南老城西北五十里。《资治通鉴》:西晋永嘉五年(311),汉刘聪遣王弥、刘曜等攻陷洛阳,弥与曜有隙,“引兵东屯项关”,即此。

  • 石甸长官司

    土司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宋大理国广夷州置,治今云南施甸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名施甸长官司。

  • 托温

    ①古水名。明托温江,即今流经黑龙江省东部的汤旺河,为松花江左岸支流之一。②古城站名。明通往奴儿干地方的海西东水陆两路城站之一。故址在今黑龙江汤原境内的汤旺河侧。辽属五国部,金有蒲与路屯河猛安,元置桃温

  • 宣底

    见“宣头”。

  • 咸和苑

    官署名。明永乐五年(1407)置。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属清河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下分各群,设群长,掌牧养马匹,以备军需。十八年并入太仆寺。参见“清河监”

  • 元志

    ?—524北魏宗室。字猛略。河间公齐孙(一作子)。孝文帝时任洛阳令,不避强御。及随帝南征,有箭射帝,以身障之,乃丧一目。孝明帝时,除扬州刺史,赐爵建忠伯。转雍州刺史,华侈聚敛。正光五年(524)以为西

  • 宫闱局

    官署名。隋内侍省置,有令二员、丞三员,并用宦官。大业三年(607)改局为署,隶长秋监,参用士人。唐内侍省复置,仍用宦官,令二员、丞三员。掌侍宫闱及出入管钥;凡享太庙,皇后神主出入,则率其属舆之;总小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