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
在今台湾台北市西龙山、双园一带,地滨淡水河。为早期先民系船处,俗呼独木舟为艋舺,因以为名。清嘉庆末至同治年间,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时最繁荣,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之称。同治末年以后,因河床淤塞逐渐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大稻埕一带。光绪元年(1875)置淡水县为台北府治。
在今台湾台北市西龙山、双园一带,地滨淡水河。为早期先民系船处,俗呼独木舟为艋舺,因以为名。清嘉庆末至同治年间,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时最繁荣,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之称。同治末年以后,因河床淤塞逐渐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大稻埕一带。光绪元年(1875)置淡水县为台北府治。
记载一州事迹的方志。明胡松撰《滁州志》、谢少南撰《嘉靖全州志》,是较有名的州志。
隋仁寿二年(602)分苏、杭二州置,因滨太湖得名。治乌程县(北宋太平兴国中分置归安县,同为州治。今浙江湖州市)。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辖境相当今浙江湖州市及德清、安吉、长兴三县地。南宋宝
1800—1873清浙江萧山人,字建霞,号桐轩。道光进士。授编修,累迁至兵、户部右侍郎。道光二十八年(1848)奉命查办漕运,又偕大学士耆英巡察山东,弹劾贪吏。次年复陈山东盐政积弊,税课虚悬,请变通章
北宋宋州宁陵(今河南宁陵东)人,字道民。熙古子。乾德五年(967)进士第一。历岳、宿二州推官、监察御史、屯田郎中,知庐、濠、滁、汝四州,迁都官,直史馆。献《宋都赋》,改职方郎中。景德中,以足疾拜太常少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1906.11.15)在上海创刊。月刊。薛蛰龙主编。以普及科学,富强国家为主旨。分论说、学术、理论、实习、教材、历史、新报、工艺等栏目。
即今甘肃临潭县。魏、晋属临洮县。北魏置戍,《魏书·吐谷浑传》:太和时,“辄修洮阳、泥和城而置戍”,即此。北周置县。隋开皇初并入美相县。
西周、春秋间国名。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南。《春秋》隐公二年(前721):鲁“无骇帅师入极。”杜预注:“极,附庸小国。”顾栋高《春秋入国灭国论》谓“入国”即“灭国”。则极为鲁灭。
书名。清张培仁撰。十二卷。张氏广西贺县(今贺州)人,曾纪鸿序称“受业”,知其或曾寓曾国藩幕。是书内容包括掌故、时事、名人轶事及诗词等类,多皆耳闻目见或采录前人著作及当时报刊者。有光绪年间刊本。
官名。(1)历代掌奉敕编修有关书籍的官员,又称编修官。宋始置,分设于国史院、实录院、枢密院,随事而设,无定员。金国史院亦置编修。明、清沿置,凡有编纂任务时则选任,事竣则罢。(2)翰林院官员。元代置为翰
①北周武帝以齐乐县改名。治今四川丹棱县。属齐通郡。隋开皇十三年(593)改为丹棱县。②隋开皇十三年(593)置。治今洪雅县西。属眉山郡。唐属眉州。北宋属嘉州,南宋属嘉定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