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县
荥一作荧。战国韩邑,秦置县。《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即此。治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两汉属河南郡。魏晋为荥阳郡治。北魏太和中移治大索城,即今荥阳市,仍为荥阳郡治。隋开皇中属郑州,大业初属荥阳郡。唐以后属郑州。明崇祯八年(1635)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起义军大会于此。
荥一作荧。战国韩邑,秦置县。《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即此。治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两汉属河南郡。魏晋为荥阳郡治。北魏太和中移治大索城,即今荥阳市,仍为荥阳郡治。隋开皇中属郑州,大业初属荥阳郡。唐以后属郑州。明崇祯八年(1635)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起义军大会于此。
古代称违反道德规范的六种行为。指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见《左传·隐公三年》。
995—1070北宋真定(治今河北正定)人,字长卿。初为入内黄门,累迁西头供奉官。仁宗时,西夏攻延州,他监鄜州兵解其围。侬智高攻广南时,任湖南、江西路安抚副使,独将左方兵,力战于邕州(治今广西南宁)。
官名。西晋置,为县属吏。訄书 书名。章炳麟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在苏州付梓,次年成书。辑录政论和有关经、史、文、哲、音韵论文五十二篇,倾向尊君改良。后两度增订重编,删去议论变法、损益改制旧文
城名。东汉建安中置城,在今湖北公安县北古*油水入江之口。《荆州记》:“吴大帝推先主为左将军荆州牧,镇油口,即居此城。时号先主为‘公’,故名其城为公安。”(《太平寰宇记》引)三国吴为南郡治。西晋太康元年
清代漕运总督亲辖之绿营兵,谓之漕标。
见“里正”。
古历名。三国魏杨伟造。景初元年(237)尚书郎杨伟依据秦汉所采用之《颛顼历》、《太初历》,又损益太史令高堂隆、太史丞韩翊编订之《黄初历》而成,以景初年号命名,并颁行全国。该历定出食限,又推得月食分数法
唐时三省等中央官署在皇城内,与位于长安城北的皇帝和宦官所居的宫城相对,故称南衙或南司。而宦官所居内侍省则称北衙或北司。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日(1901.3.5)在杭州创刊。月刊。林纾、林长民、林獬等主编。通过“译书”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以达“开民智”的目的。主要编译日文论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财政、教育
十六国时前赵黄石(在今甘肃张家川境内)屠各人。前赵光初二年(319)在新平(今陕西彬县)、扶风(今陕西眉县东)起兵反赵,秦陇氐、羌多归服。次年,刘曜发兵攻雍、陈仓,他兵败奔陇城,部众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