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赎刑

赎刑

指古代犯人用财物代替和抵销其刑罚的制度。赎刑由来已久。《尚书·舜典》有“金作赎刑”。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曾制重罪赎以犀甲,轻罪赎以盾。《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赎黥、赎耐、赎迁等规定。汉惠帝时规定,买爵三十级(一级值钱二千)可以免除死刑。汉武帝时赎死罪事例颇多,但非常法。至东汉时才渐成定制。汉明帝下诏:“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并规定各种罪行赎免的缣帛数。经魏、晋、南北朝至隋,进一步沿用。唐代法律规定尤为详尽。凡属应议、应请、应减人员及九品以上官,以及七品以上官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的,均可用铜赎罪,但犯五流者不准。宋代有赎铜之制,犯罪官员可以铜赎罪。规定笞十下,赎铜一斤,至五十下五斤;杖六十下,六斤,至一百五十斤。徒、流、绞、斩也各有规定。纳铜期限因罪轻重而长短不一,遇赦可免纳。至明代,颁行赎例规定笞、杖、徒、流等刑罚纳赎的具体折算办法,如宣德二年(1427)赎例规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分作工、运囚粮、运灰、运砖、运水和炭、赎米、赎钱各类方式亦均可折银。清代赎刑有三:一为纳赎,以军民犯公罪和生员以上犯轻罪为限。事实上,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等一般均可以赎罪;贪赃、真犯死罪、十恶、常赦所不原,干名犯义,受财故纵,奸、盗、杀伤人等均不许赎。无财力赎者,照原判执行。二为收赎。适用于老幼废疾、天文生。妇女犯徒刑罪也可按规定赎罪。三为赎罪。适用于官员正妻,照例不能执行笞杖等等的罪犯。除以上三种赎刑外,又有捐赎。历代赎罪财物,最初用铜,汉时用粟、缣,改以黄金计价。晋和南朝宋、齐兼用金、绢,唐、宋用铜。辽时赎铜输钱,金代得以马牛杂物代铜,元用中统钞,明代一度纳钱纳马,后来纳钞、纳钱、纳米相辅而行。清用银两。

猜你喜欢

  • 五坊宫苑使

    使职名。唐武则天圣历中置闲厩使押雕、鹘、鹞、鹰、狗五坊,以供狩猎之需,设使职一员总领之。开元十九年(731),以金吾将军杨崇庆充任,宝应二年(763)改隶内宫苑使,领五坊小儿若干名。

  • 乐府杂录

    书名。唐段安节撰。一卷。音乐著作。安节,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昭宗时,为国子司业。书成于唐末。作者通晓乐律,能自度曲。所记首列乐部九条,次列歌舞俳优三条,又列乐器十四条,乐曲十三条。举凡唐代乐

  • 河源军

    唐仪凤二年(677)置。驻地在今青海西宁市东南。永隆初,河源军使黑齿常之为防御吐蕃,置烽戍七十余所,屯田五千余顷于此。乾元初地入吐蕃。大中初吐蕃内乱,尚婢婢驻军河源以拒论恐热,即此。

  • 年班

    清制,蒙古各王公首领及回部伯克、四川土司、蒙藏喇嘛等,各按人数多寡编定若干班次,每年各以一班于年节时轮流入京朝觐,称“年班”。始于顺治五年(1648),至乾隆时典制俱备。凡该班来朝者,除各按品秩供给路

  • 晋安帝纪

    书名。一作《晋安帝阳秋》,或称《晋纪》。南朝宋王韶之撰。十卷。编年体。记东晋安帝时事,止于义熙九年(413)。已佚。有清黄奭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

  • 王维

    699—761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又称河东人,字摩诘。开元进士。初授大乐丞,坐贬济州司仓参军。后得张九龄荐拔,任右拾遗,累迁给事中。至德元载(756),安禄山叛军陷长

  • 武林水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钱唐县:“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顾夷吾《山川记》武林泉:“自南徂东,临浙江一派,谓之灵隐浦。”(见《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山川》)未详所指,一说即武林山诸泉

  • 费信

    1388—?明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公晓。十四岁代兄从军,二十二岁随郑和出使,先后四次(第三、四、五、七次)历览西洋诸国,到达二十二国,采集各地地理情况、风土人情。撰有《星槎胜览》。

  • 新民丛报

    杂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刊物,保皇会言论机关。清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一(1902.2.8)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月刊。署冯紫珊主编,实为梁启超主办,韩文举、蒋智由、马君武、欧榘甲等编撰。辟有二十多个栏目,发行

  • 济宁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升济宁府为路。治巨野县(今属山东),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地区(邹城市、汶上县除外)和肥城、宁阳、郓城、单县以及江苏丰县、沛县,安徽砀山,河南虞城等市县地。至正八年(1348)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