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教理

三教理

唐代吐蕃奴隶社会的教育理论。藏文作“曲松”。“曲”一般专指“佛法”之“”而言,但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初订吐蕃制度章程时,佛法尚未正式兴起,而“”之意义亦多不知其真谛。故“三教理”中之“曲”字应做一种“教育理论”解较妥。据《德乌佛教史》载,指吐蕃王朝赞普向其贵族臣工进行教育的三种理论和知识,即:赞普的训令、谕旨、称作“噶曲”;音乐吟诵方面的教理,称作“扬曲”;算学或统计方面的教理,谓之“孜曲”。为旨在提高吐蕃臣工或贵族参政素质的一种培训。

猜你喜欢

  • 子路子尕

    彝语音译。意为用牲口谢中间人。解放前四川凉山美姑巴普地区彝族流行的一种制度。买卖土地双方,请中间人作证,买方杀1头猪请中人及卖方吃喝,成交后,买方付给中间人相当地价的1/20作酬金,一般给1猪或1羊。

  • 谋鲁斡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又译作“谋鲁盌”。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天祚皇帝※永昌宫。是宫下尚有一※抹里名谋鲁盌。

  • 高阙塞遗址

    战国时期赵国要塞遗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东北。战国赵武灵王时(前326—前299)筑。下有长城与山相连,至此中断,形成阙口,故名。阙口有城名高阙戍,置重兵防守塞道。汉元朔四年(前125),卫青将兵1

  • 拍米

    普米语音译,意为“白人”。古时部分普米族先民的自称。今滇西北,四川木里、盐源、冕宁和九龙县等地原“西番”的自称。因古以“白额虎”为图腾,故名。参见“普米族”(2291页)。

  • 羊骨卜

    占卜方法之一。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起源甚早。《元史·张庭瑞传》载羌人“生裂羊脾卜之,视肉之文理如何,则吉其兆。”明清时沿袭此俗。嘉靖《四川总志》记松潘地区风俗称:“炙羊膀以断吉凶。”道光《茂州志》亦有

  • 埋骨

    参见“拾骨葬”(1621页)。

  • 交参户

    元代户类之一。中统元年(1260)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将所有人户分为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等。交参户系指过去括户时曾经入籍,后来迁徙他乡,因而在当地重新登录著籍的人户。

  • 西南七蕃

    见“五姓蕃”(263页)。

  • 小王子

    明代东蒙古(鞑靼部)可汗的别称。元室后裔。始于马可古儿吉思(乌珂克图汗)。明代蒙古战乱纷呈,权臣专权,可汗成为权臣争霸的工具,任意废立或杀害。岱总汗脱脱不花与瓦剌领主也先争权,兵败被杀。景泰五年(14

  • 仁多洗忠

    ?—1099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统军仁多保忠弟。永安二年(1099)八月,宋边帅种谔遣熙河军入侵西夏,遂率军拒战,奋勇战死,夏军夺其尸体而回。子幼未授官职。贞观元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