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阙石窟

伊阙石窟

亦称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入口处两岸的东西崖,即香山和龙门山(伊阙山)。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后经东魏和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及金,直至清末,1千多年间先后营造的大小窟龛,分布在伊河两岸东西两山的崖壁上。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躯,题记碑碣2700多块,佛塔40余座。多数石窟与帝王祈求冥福有关。如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而营造。《魏书·释老志》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云冈石窟),於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北朝窟主要佛像是释迦牟尼、弥勒佛,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三世佛、七佛等及侍者群。隋唐时,主像大都是阿弥陀佛、弥勒佛,也有卢舍那佛、药师佛等,反映唐代净土宗的兴起和石窟造像艺术世俗化趋向。石窟造像及碑碣石铭,是研究拓跋鲜卑等历史、中国古代书体演变、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解放后设立龙门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新大王

    高句骊国第八世王伯固的谥号。伯固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继位,汉灵帝光和二年(179)死,此为其死后国人所尊加的谥号。

  • 瑞应寺

    寺庙名。蒙古语称“葛根苏木”。位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卓新镇西南30公里处。清康熙八年(1669)桑丹桑布活佛(1633—1720)始建。十五年(1676),桑丹桑布率30名弟子前往拉萨礼佛。达赖喇嘛

  • 挹娄

    东北古代民族名。汉代肃慎的新称,三国和两晋有时亦称肃慎。区域较肃慎略有缩小,史载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及;约东至今日本海,西以黑龙江省呼兰河流域和张广才岭为边,南至吉林省敦

  • 雅发罕鄂伦春

    清代对散处山野以纳貂为役的广大鄂伦春猎民的称呼。亦作“雅发哈俄伦春”。“雅发罕”,满语音译,意为“步下”或“步行的”。因其出猎少马多步行,故称,以区别于被调充驻防骑兵之※“摩凌阿(骑马的)鄂伦春”。后

  • 赵国宝

    ?—1267蒙古国将领。又名黑梓(又作黑子)。汪古部人。征行大元帅※按竺迩子。尚武好学,有谋略。初随父征战,常参与军务。世祖中统元年(1260),从讨叛王阿里不哥将阿蓝答儿、浑都海,有功。遣使招降吐蕃

  • 广宁府

    见“广宁府路”(133页)。

  • 俄伦春

    见“鄂伦春族”(2052页)。

  • 北山野人

    明代东北乞列迷人中的一种。清称奇勒尔人。与鄂伦春人同源。因居外兴安岭东段,俗称此段山脉为北山,故名。史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东,亨滚河以西、以北,旧有奇勒尔、鄂伦春二种,其人乘四不像逐兽”,居无室

  •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

  • 达曼

    布朗语音译,意为“寨老”。布朗族村寨头人名称。负责分配管理村寨土地,主持宗教祭祀,组织婚姻、丧葬活动,接纳村社成员,对外代表本村社。由选举(神选)产生,届时村社成年男子齐集佛寺,将若干竹签装进罐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