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傣文

傣文

我国傣族使用的文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着四种形体不一的文字: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傣端文)。这四种文字都来源于古印度文字母,与泰文、缅文,老挝文和柬埔寨文同属一个体系。傣仂文使用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也使用这种文字。傣哪文使用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腾冲,昌宁、景谷、景东、沧源,双江、耿马、镇康和孟连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傣绷文使用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和思茅地区、临沧地区的少数傣族农村。金平傣文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使用。总的说,懂得傣仂文的人数较多;使用傣那文的地区较广;使用傣绷文和金平傣文的地区很小,而且懂这种文字的人数也少。四种傣文字母形体演变至今,基本上形成了圆形体和长方形体两种。傣仂文和傣绷文为园形体;傣那文是长方形体;金平傣文是圆方兼用,还有带棱角的。就字母数目、排列方式和代表的语音系统来说,傣仂文和金平傣文相近,都把辅音字母分为高低两组,辅音字母本身区别声调;傣那文和傣绷文接近,辅音字母本身无声调区别。傣仂文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列文字母的读音和排列次序一致。后来根据傣语特点增加到56个。有8个元音字母,8个元音字母中,有一个单用时除代表元音[a]以外,还兼表辅音[?]。另外有一个字母,相当于元音[a]和辅音韵尾[—]相结合的韵母。这样,辅音字母实际只有47个。47个辅音字母因声调高低分为高低两组,每组拼读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字母本身代表一个声调;韵母用文字符号表示,不列入字母表内。拼写时,元音字母和韵母符号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音节上方。傣那文有19个辅音字母;常用的韵母符号有45个;韵母符号不列入字母表内。没有表示声调的字母或符号。辅音字母不分高低音组。拼写时,韵母符号都写在辅音字母的右边。傣绷文有19个辅音字母和45个常用韵母符号以及两个声调符号。韵母符号和声调符号都不列入字母表内。声、韵母拼写形式和傣那文相似;两个声调符号,其中一个要写在音节的右上方,另一个要写在音节的右下方。金平傣文有44个辅音字母,92个元音和韵母符号,其中只有一个元音字母列入字母表内,其余都不列入;有两个声调符号;辅音字母分高低两组。音节的拼写形式与傣仂文相同。4种傣文都只有一种手写体,无大写、小写之分,行序都是从左至右横书,字序是由上至下。4种文字在书写中,都有一些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缩写字。用傣文著录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四种傣文保存的文献资料最多的是傣仂文,其次是傣那文,傣绷文的史料数量很少,目前国内还未见到金平傣文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傣仂文和傣那文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两种新傣文,在保持原有文字字母形式和表音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分别代表的语言实际,增删了一些字母和符号,改换了傣仂文原来的两个声调符号,傣那文增加了5个表示声调的字母,并对字母读音和音节的拼写规则作了规范,取消了两种傣文中的合体字。改进后的傣仂文,有42个辅音字母,这些辅音字母分高低两组,代表21个辅音音位,每组字母拼读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字母本身代表一个声调。有22个文字符号,其中代表单元音和复合元音韵母的20个,表示声调的两个;有71个由文字符号和字母组合的带辅音韵尾的韵母。改进后的傣那文,有30个字母,其中辅音字母19个,元音字母11个;有73个由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或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合的韵母;有5个声调字母。改进后的两种新傣文的行序都是从左至右横着平书,没有上、下附加符号,字序是从上至下,声调符号或声调字母一律写在音节末尾。字形和读音一致,便于学习、掌握和印刷。两种新傣文出版物有报纸、教材、书刊和新老傣文对照课本等。

猜你喜欢

  • 弭药

    又称缅药。党项族称谓。唐朝中期部分党项人不堪吐蕃压迫而北迁,留居原地(今四川西部)的部分被称此。后又用以称北上党项人和党项所建的西夏国。

  • 大昌泰

    渤海国宗王。※大嵩璘在位时(794—809),官慰军大将军、左熊卫都将、上柱国,封开国子,唐贞元十四年(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七年,798)冬,奉嵩璘命,护送日本来使归,并出使日本,要求日缩短相互交聘期限

  • 耶鲁盌斡鲁朵

    见“积庆宫”(1881页)。

  • 拉鲁

    藏语译音。全称拉鲁噶察。西藏贵族家族之一。源于在拉萨的宅第名。始于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之父索南达吉,索南达吉有3子,长子索诺木达喜,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其子成为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被封为

  • 毗舍那

    即“毗舍耶”(1649页)。

  • 克雅可

    柯尔克孜族传统拉弦乐器。柯尔克孜语音译,亦译“克雅克”。即二弦提琴。流行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琴身约长60—70厘米,用整块松木凿成,琴箱扁圆形,上宽下窄;琴颈细长,琴腹蒙以驼皮(多用小骆

  • 相单程

    东汉武陵蛮起义首领。武陵郡(治今湖南溆浦县南)人。蛮族。原为武陵蛮族※精夫(酋长)。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率众起义,据险隘,攻郡县,拒击汉武威将军刘尚军,并乘汉军粮尽援绝退兵之机,大败汉军。二十

  • 嘎拉波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狱差。主要管理犯人。由四户交不起官粮的“俄拉伯”轮流担任。每次1人,3个月一换,自带口粮,无报酬,任职者不纳粮,不负担其他差役。

  • 怕剌

    见“普剌”(2289页)。

  • 丽姬

    见“骊姬”(19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