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丹
元朝将领。又作八儋。畏兀儿人。真定路宣差都达鲁花赤※小云石脱忽怜之子。初事忽必烈于潜邸,为博儿赤(司膳)。以真定路断事官鹰房万户,从征大理有功,受赏赐。中统(1260—1264)初,从征叛王阿里不哥,大败叛军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南部),杀获甚众。继从太子真金北征,抚军于镇海(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你里温。后归守真定(今河北正定)。未几,迁隆兴府达鲁花赤,遥授中书右丞,居官三年。后奉旨从晋王甘麻剌往征海都,因功受赏赐。卒,赠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
元朝将领。又作八儋。畏兀儿人。真定路宣差都达鲁花赤※小云石脱忽怜之子。初事忽必烈于潜邸,为博儿赤(司膳)。以真定路断事官鹰房万户,从征大理有功,受赏赐。中统(1260—1264)初,从征叛王阿里不哥,大败叛军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南部),杀获甚众。继从太子真金北征,抚军于镇海(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你里温。后归守真定(今河北正定)。未几,迁隆兴府达鲁花赤,遥授中书右丞,居官三年。后奉旨从晋王甘麻剌往征海都,因功受赏赐。卒,赠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
又称观音寺白塔、渔阳郡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天津蓟县城内西南隅。通高30. 6米。塔中曾发现石函,有“清宁四年(1058)岁次戊戍四月二日记”字样。此塔造型奇特,对考查宗教、历史、建筑等有
?—1836清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赫舍里氏。嘉庆元年(1796),任前锋,随将军恒瑞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后升佐领。十八年(1813),随西安副都统富僧德赴河南,于道口、滑县镇压天理教起义;继于司寨
?—1865清朝大臣。蒙古正兰旗人。萨尔图拉氏。咸丰六年(1856),翻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九年(1859),授散馆编修。十年,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营听调。十一年(1861),以直隶、山东、河南捻军
清代川西北藏、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所设土屯的属民。乾隆十七年(1752),以杂谷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即杂谷脑)苍旺不法,在其地行改土归流,于南部建立土屯制度,设杂谷、乾堡、上孟董、下孟董、九子寨5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中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的官名。一译作鼎努、丁努、丁拿等。如史载宋庆历五年(1045)二月,西夏派遣使臣丁弩罔聿则赴宋朝贡马驼。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官职品位不详。
西夏诸王位之一。位在第二。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在师位、中书位、枢密位之上。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东晋时焉耆王。又名泥流。焉耆王※龙会子。父为报祖龙安为龟兹王白山所辱之仇,举兵袭居龟兹后,受命归本国为王。东晋咸康元年(335),遭前凉将张植所攻,拒战于贲仑城,兵败。植进屯铁门(铁门关,今焉耆回族自
428—451北魏皇太子。字天真。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长子,为贺夫人所生。太武帝延和元年(432),立为皇太子,寻父东征北燕和龙(今辽宁辽阳市),命录尚书事。太延五年(439),父西征凉州,诏为
清末回族教育家。字印琮,号雪。江苏镇江人。清末在江苏镇江创办穆原学堂,自编教科书,倡导回民学习新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镇江发起组织“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后改称“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号召各地成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管辖下。意为“新城”。清《西域水道记》等作阳巴勒噶逊。“巴勒噶逊”为准噶尔语,即“八里”,“城”之意。遗址在今新疆玛纳斯县西,玛纳斯河东里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