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拽剌

拽剌

①契丹语。亦作“曳剌”、“夜剌”;《武林旧事》记为“爷老”;唐代史籍译作“曳落河(何)”(多一尾音);清代改译为“伊喇(注音“伊喇河”)”。其意:(1)健儿,或壮士。《新唐书·安禄山传》:“曳落河者,犹言健儿云。”《资治通鉴》记:“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卷216) (2)走卒。《辽史·百官志》:“走卒,谓之拽剌。”(3)巡警。《武溪集·契丹官仪》:“巡警者,呼拽剌(原注:音力割反),逐部分各有首领及判官等。”(4)禁卫。《辽史·国语解》:“算斡鲁朵:算,腹心拽剌也;斡鲁朵,宫也。”《营卫志》:“算斡鲁朵……以心腹之卫置。”(5)官名。《辽史·国语解》:“拽剌,官名,军制有拽剌司。”一说此语源于回鹘语“药罗葛”、“夜落纥(隔)”。与契丹皇族姓氏“移剌(即“耶律”)”和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所出之部“迭剌”等为同一语出。其职始置于契丹开国前,耶律台押于※遥辇氏部族联盟时期曾任北边拽剌。选各部健儿组成的军队,称“拽剌军”。契丹于北面军官和边防官中置有“拽剌军详稳司”、“旗鼓拽剌详稳司”、“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和“西南面拽剌详稳司”等机构;北面行军官:于“远探军”和“候骑”中有拽剌;北面著帐官:于“祗候郎君班详稳司”中有祗候郎君拽剌和左、右祗候郎君拽剌;北面部族官:于奚六部中,有“奚拽剌详稳”。金代,亦设曳剌(或移剌)之职,为属官,应用不及辽代广泛,《金史》中仅数见。元沿之,含义有较大变化,不再直属于军事机构,而设于地方官府。为官府掾属职责或司催督差役、勾捕之事,司科征差税、对证词讼。宋亡后,江南地区官府亦设置,无定制,为一种临时性差遣。成宗以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差役。在北方,于四两包银户内选差;在江南,则于税粮三石(后改二石)以下户差充。遍设于诸行省、路、府、州、县。仁宗时则规定曳剌差役三年补换之制。 ②见“素姑”(1796页) ③见:耶律喜隐”(1321页)。

猜你喜欢

  • 荣宗

    清四川瓦寺土司。藏族。桑朗容忠子。以母麦氏训育有方,乾隆四十四年(1779)奉命进京,得二品顶戴。五十五年(1790),奉旨改桑朗为索诺木,赐花翎,遣土官领兵200人随清军进讨,事定获优赏。秀山事件派

  • 西布鲁特

    参见“布鲁特”(469页)。

  • 甘州回鹘

    参见“河西回鹘”(1507页)。

  • 古日

    藏语音译。意为“轮流候差”。原西藏地方政府时农奴负担的差役之一,轮流候差为来往的政府官员、贵族、寺院上层、藏兵和投递公文人员提供人力、畜力。以部落或村为单位轮流候差,时间1至15天不等,候差期间各村或

  • 达木之战

    清代准噶尔部侵扰西藏战役之一。康熙五十六年(1717),准噶尔部策妾阿拉布坦借口送婿噶尔丹丹衷(拉藏汗子)及女博托洛克返藏,遣大策凌敦多布率兵6千袭击西藏。拉藏汗与眷属、大臣正避暑于达木,令噶伦颇罗鼐

  • 耶沙

    彝语音译。解放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彝族奴隶社会的财富级别之一。又作“苏沙”。意为“拥有极少的财产”。为下等户。根据每户占有生产资料和单身奴隶的多少,由本家支议定而划分,以便在冤家械斗调解后分担赔命价

  • 尹湛纳希家谱

    蒙文书名。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撰。初不知作者有此著作。1983年5月发现。为作者亲笔手稿,用蒙文正楷字书写在麻纸上,长225公分,宽96公分,上署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十六日写毕。现藏内蒙古社

  • 曼尕赖·苏雅

    西域古地名。位于今新疆南部。《中亚蒙兀儿史》:察合台汗将曼尕赖·苏雅(向阳地)分封给蒙古朵豁剌惕部首领异密·播鲁只之祖乌儿秃布为世袭领地。其东境为苦先(今新疆库车)和特尔布古尔(今新疆轮台),西接费尔

  • 沈儿峪战役

    明朝与北元主力的一次战争。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惠宗(顺帝)※妥贴睦尔自大都(今北京)退居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故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10万蒙古军活动于山

  • 长白山女直国

    辽代回霸女真诸部之一。亦称长白山部。因居长白山地区,故名。其下有众多小部,《辽史·圣宗纪》开泰元年正月条有,“癸未,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史失记诸部名。辽在其地设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