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毛南族

毛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称“毛难族”,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改今名。人口71968。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两个乡境内,另有少部分散居在河池、南丹、都安、东兰等县(市)。其居住地区曾被称为“茅滩”、“茆滩”、“冒南”、“毛难”和“毛南”等等。与古代百越僚、伶有渊源关系。通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部分人兼通壮语或汉语、汉文。文化比较发达。解放前停留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少数人信仰基督教。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和薯类。东半部半石山区和西北部大石山区土质瘠瘦、缺水少肥,生产条件十分恶劣。石山区盛行菜牛饲养业,所产“毛南菜牛”肉嫩膘肥,肉质鲜美,远销港澳市场。石雕与竹编比较发达,竹编“顶长花”是精美高档工艺品。房屋属干栏式建筑风格。分龙节为传统民族节日,另外也欢度春节、端午、中元和中秋等汉族节日。与壮等其他民族通婚较为普遍。解放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保留有原始农村公社组织残余。舅权浓厚,盛行姑舅表婚,不落夫家等婚姻习俗。

猜你喜欢

  • 广仁城

    清代新疆城名。※“伊犁九城”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始建于乌克尔博罗素克,俗称其地为大芦草沟。由绿营汉军左营驻扎。有游击、守备两衙署。位于今新疆霍城县境北芦草沟。同治十年(1871)沙俄入侵伊犁

  • 料令

    瑶语音译。亦称“班律”,俗称“石牌法律”。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瑶族各个石牌组织(有以村寨为单位或若干村寨联合组成)制定共同遵守的法律条文。各个石牌组织所制定的条文多少不一,少则数条,多则十数条。条文虽简,

  • 朗林

    见“南木林”(1588页)。

  • 清孝惠章皇后

    1640—1717清世祖福临皇后。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纳为妃,六月册为后。十五年(1658),皇太后不豫,皇后以礼节疏阙,受世祖责,停应进中宫笺表

  • 日喀则红庙碑

    碑铭。清代驻日喀则、定日两地进藏官兵关于修建庙宇的刻石。记述两地官兵鉴于后藏常遭水、旱灾,岁收欠稔,自愿捐资约百两,仿内地庙宇规制,在日喀则旧城内建寺一所,名曰红庙(藏语称“拉康玛波”)塑像供奉,以求

  • 族名。中国傣族的自称。读作“Dai”。其先民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白衣”等;元明时称“白衣”、“百夷”,清以后称“摆夷”或“摆衣”

  • 讷克布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纳克布伯克、讷克卜伯克。维吾尔语。职司管理匠役营造等公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 敦睦宫

    契丹王朝所置宫卫名。契丹语称作“赤寔得本斡鲁朵”(“赤寔得本”一作“得失得本”意为“孝”,“斡鲁朵”意为“宫”)。为辽圣宗弟※耶律隆庆所置宫卫。宫卫制是契丹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辽史·营卫志》:“辽国

  • 康待宾

    ?—721唐代昭武九姓胡人。其先人于贞观(627—649)时随突厥降户入居六胡州,隶兰池都督府。开元九年(721)四月,苦于唐朝重赋,起兵反抗,据长泉县,攻占六胡州,拥众7万,自称叶护,联合夏州之党项

  • 乞袁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