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有三种含意:①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各个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步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民族壁垒受到猛烈冲击,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不断增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受到阻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民族融合的因素逐步得到发展。但是,社会主义阶段不是实现民族融合的阶段,而是民族发展繁荣的阶段。力图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民族融合,不仅会妨碍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而且必定损害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实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以后,全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繁荣,并趋于一致,一种世界范围的新的共同语言代替了各民族语言,各民族的民族特征已经消失的时候,世界各民族才能最终融合为一体。 ②不同族体的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的途径和方式。如象中国的回族,就是由外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的回纥的后裔、蒙古人和汉人等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③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论著中,多有把民族融合作为民族同化相同意义使用的。

猜你喜欢

  • 酉水

    见“酉溪”(1049页)。

  • 杜文秀帅府

    清代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府邸。在云南大理古城西南隅,面对洱海,背负苍山。南临巷坪街(今解放路上段),北毗葫芦巷(今红龙井巷)。南北宽147米,东西长253米。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帅府正门曾有小型花

  • 董合亦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为※克烈分部之一。又译斡栾董合亦惕、董哀。在克烈部中人数众多,作战勇敢,常充当先锋。宋嘉泰二年(1202),参与对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作战,在卯温都儿山等决战中,为蒙古兀鲁兀部

  • 额尔克卫

    见“额克卫”(2531页)。

  • 尼玛团柱

    清代后藏扎什伦布寺僧官。藏族。道光五年(1825),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以扎什伦布寺僧众事务颇繁,仅止商卓特巴一名管理不周为由,奏请赏其四品顶戴。是为扎什伦布寺第一批五品以上僧俗官员赏有顶戴者之一。

  • 地坝长官司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末置,以宋代名将杨业后裔杨光同任长官。隶酉阳宣抚司(后为“酉阳宣慰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归附,因呈请袭职迟延,部册无名,未准世袭,亦未颁给印信、号纸,仍称长官。住牧四川酉

  • 撒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州源流考》作三岔河卫。永乐六年(1408)二月,女真野人首领贾令哈、火秃等56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弗朵秃河等11卫同时设立,今人考在今吉林省扶余县西北三岔河流域。

  • 黠戛斯朝贡图

    反映黠戛向唐朝贡盛况之画卷。又名“王会图”。唐开成五年(840),黠戛斯军破回鹘,占领其牙帐时,遇见唐下嫁回鹘可汗的太和公主,当即遣达干10人护送公主返唐,途中被回鹘乌介可汗邀劫。黠戛斯可汗屡遣使至唐

  • 图勒哩山卫

    见“土鲁亭山卫”(71页)。

  • 炒哈

    见“炒花”(15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