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人物>何景明

何景明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生卒】:1483——1521

字仲默,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中,历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刘瑾擅政,得罪瑾,被罢官。瑾诛,被推荐入直内阁制敕房。曾救李梦阳,上疏言帝不当畜义子、留边军、宠番僧、任宦官。又曾讲经学于正学书院。与李梦阳等倡诗古文,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天下话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嘉靖初、托病辞官归。卒。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生卒】:1483——1521

字仲默,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中,历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刘瑾擅政,得罪瑾,被罢官。瑾诛,被推荐入直内阁制敕房。曾救李梦阳,上疏言帝不当畜义子、留边军、宠番僧、任宦官。又曾讲经学于正学书院。与李梦阳等倡诗古文,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天下话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嘉靖初、托病辞官归。卒。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猜你喜欢

  • 祝公荣

    【生卒】:1303—1360【介绍】:元处州丽水人,字大昌。性至孝。屡辟不就,隐居养亲。母殁,居丧尽礼。柩在堂,家人失火,公荣力不能救,乃伏棺悲号,因火灭得免。

  • 何遵

    字孟循,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家里贫穷,父亲要其做生意,他不愿意,而去读书学儒学。正德九年(1496)进士。吏部尚书陆完闻其名,使子弟跟随其学。授工部主事,榷木荆州,不私一钱。正德中,谏帝南巡被下诏狱

  • 夏乾锡

    【介绍】:宋池州人。夏鹏子。樊知古曾师事之,及知古守池,荐于朝,为制冠裳。不得已拜命,然竟不出。自称清溪布衣

  • 李叔眘

    【介绍】:唐赵州高邑人。约高宗朝,官至刑部侍郎。

  • 辛云京

    【生卒】:?-768河西(今甘肃武威)人。有胆略,不畏强敌。以功拜北京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后部众以邓景山驾驭无方,将其杀死,并请云京为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后,数年之间,所部大治,回纥不敢侵扰。(,参

  • 祖泽润

    祖大寿之从子。崇祯五年(1632)以明副将职投降皇太极于大凌河城。历官兵部承政、正黄旗汉军固山额真。累封至一等精奇尼哈番加拖沙喇哈番。顺治中先后从征叛将姜瓖,从阿尔津率师镇守湖南。后卒于军。【生卒】:

  • 刘泽清

    【生卒】:?—1648【介绍】:明末清初山东曹县人,字鹤洲。在明自守备累擢至右都督,镇守山东。崇祯末,大掠南下。弘光时,与黄得功、高杰、刘良佐为四镇,封东平伯,辖淮、海十一州县。清兵南下时迎降,导清兵

  • 铁公鸡

    【介绍】:清人,太平天国战将,姓名不详。与清将张国梁战,擒张过马,疏于防范,旋为张以所藏短刃刺死。

  • 李延伯

    唐太祖长子,早卒。武德年间追封南阳公。

  • 杨终

    【生卒】:?—100【介绍】:东汉蜀郡成都人,字子山。初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明帝时拜校书郎。章帝建初四年,终建议效法西汉宣帝论定《五经》,为章帝采纳。参与白虎观论考五经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