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敦煌话本

敦煌话本

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话本小说,为数虽不多,却说明一个重要问题:话本并非始于宋代。远在汉魏时期已有说笑话,插科打诨,供贵族取笑的“侏儒”。《三国志》注引《吴质别传》云:“质召优,使说肥瘦。”至隋代侯白《启颜录》,则是专门记载说话的专集,内云:“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意即“说一个好故事”。侯白是隋初的秀才,曾以儒林郎修国史,死在隋朝(《隋书·陆爽传》),可见隋代已经出现“说话”,所讲内容不外世间俗事。唐玄宗晚年也曾以“说话”自娱(见郭湜高力士外传》),说明其影响已深入“宫廷”。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云:“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自注云:“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元氏长庆集》卷一〇)所谓“一枝花话”,即妓女李娃的故事,可惜这个话本也没有流传下来。敦煌文献的问世为研究唐代话本提供极为难得的材料,如S327卷内载有《师师谩语话》、《阴阳人慢语话》、《师婆漫语话》等篇题,惜原作已佚。不过,有的敦煌原卷如S2073《庐山远公话》,就明确标为“话”。S2144《韩擒虎话本》,原卷结尾云“画本既终,并无抄略”。这里所谓“画本”,显为“话本”的同音假借字。S6836《叶净能诗》,原卷“诗”字,或以为“话”之讹,或以为“传”之误,或以为“书”的借字,但不论何种题名,该卷实具“话本”性质。上述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形成“话本”模式,每篇之前有一段“入话”,如《韩擒虎话本》的开头先说一段杨坚治愈脑疼病后称帝的小故事,然后引出韩擒虎出兵伐陈的故事。已开宋元话本的先河。

敦煌遗书保存的话本篇目虽不多,但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和人情世态,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韩擒虎话本》通过描述韩擒虎率兵伐陈,深入虎穴,直取陈王和奉使和番,降伏单于,赤胆忠心辅佐隋文帝的不平凡经历,成功地塑造韩擒虎年少有为、武艺绝伦、多谋善断和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庐山远公话》描述雁门惠远和尚远行庐山,修道念佛,感动山神造寺,潭龙听经,远契佛心以及为偿还宿债,当奴作仆,终于成为高僧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语言通俗流畅,通篇以散叙为主,具有话本小说的一些特点。《叶净能诗》则通过惩治岳神和妖狐、遥采仙药、剑南观灯、进献龙肉、求降甘雨、幻化饮酒、皇后求子等一系列奇异的情节描写,显示出叶净能“绝古超今,化穷无极”的道教法力,也是敦煌话本中较有特色的作品。

敦煌话本是我国白话小说的雏形,在创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首先,敦煌话本的体式重在讲说,以散文叙述为主,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要求较高,初步摆脱繁缛夸饰的文风,创造出一种文白兼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有时也夹杂一些浅近质朴、精炼畅达的文言骈语,但对仗已不那么工整,更少雕琢痕迹,甚至方言俗语、俚词谚语亦可入话,深受民众的欢迎。其次,敦煌话本描写人物时,往往能够运用各不相同的艺术手法,在每篇作品中着力塑造出一个或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有的通过对历史环境和客观原型的高度概括,有的侧重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也有的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方面细致地描绘人物,因而才能塑造出韩擒虎、贺若弼、远公、道安、叶净能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敦煌话本还十分重视情节的曲折紧凑和细节描写的深入细腻,从不同方面增强作品的故事性。如《庐山远公话》为了宣扬惠远和尚亲身履践冤冤相报的佛家思想,穿插与白庄作奴,与崔相公为仆等生动有趣的情节,把惠远描绘成“能知人家已前三百年富,又知人家向后二百年贫”的神僧,写得曲折离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总之,敦煌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已成为有意识的创作活动,并且初步具有跌宕多变的情节结构、生动典型的环境描写和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为宋元话本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 胡床

    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白居易《池上有小舟》:“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

  • 郤诜策

    谓科举中第。钱起《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参见“郤诜”。

  • 李夷邺

    【介绍】:或以为乃李唐宗室。仕五代南唐烈祖朝,升元中官翰林学士。烈祖崩,夷邺力排宋后监国之议,元宗李璟誉为“疾风劲草”。保大初年,拜宗正卿。性率易,好酒,元宗曾设宴而未召夷邺,乃献诗自请预宴。《全唐诗

  • 庾岭

    即大庾岭。在江西省大庾县西。为五岭之一。因岭上多植梅,故又名梅岭。郑谷《咸通十年府试木向荣》:“庾岭梅花觉,隋堤柳暗惊。”

  • 李太白年谱

    ①清王琦编。附于《李太白文集辑注》后。首先提出李白或生于西域,或其家迁蜀非神龙元年。对部分李诗加以编年,资料翔实,考订精审。②黄锡圭著。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在王谱的基础上补订了李白年谱,并整理出

  • 王炎

    【介绍】:字逢时。宰相王播之弟,王铎之父。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家扬州(今属江苏)。贞元十五年(799)进士。累官至太常博士。有时名,与姚合友善。《全唐诗》存诗2首。

  • 高阳族

    指名门望族。刘禹锡《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相门才子高阳族,学省清资五品官。”参见“高阳里”。

  • 文丙

    【介绍】:处士。约为中晚唐间人。余无考。《全唐诗》存诗5首。

  • 不知

    不料。曹邺《筑城三首》之三:“不知城上土,化作宫中火。”

  • 五色毫

    见“五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