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李翱

李翱

【生卒】:772—841

【介绍】:

字习之,行七。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世称李文公。早岁见知于梁肃,又是韩愈侄婿,为中唐古文运动之重要作家,为文讲究文、理、义,有《李文公集》传世。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7首,判1首,联句1首。《全唐诗补编·续拾》补1首。

【生卒】:773或774—836

【介绍】:

唐代散文家。字习之,一字翔之。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排行七。年十五以后,即有志于仁义。贞元九年(793)开始应举,见知于梁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十六年(800)为义成军节度使从事。十九年(803)辟东都留守韦夏卿幕从事。累迁至京兆司录参军。元和元年(806)分司东都,荐孟郊于河南尹郑馀庆。三年(808)辟岭南节度掌书记。四年(809)授循州刺史。七年(812)至九年(814)为浙东观察判官。入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十五年(820)授考功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历舒州刺史、礼部郎中。宝历元年(825)授庐州刺史。大和元年(827)迁右谏议大夫、知制诰。三年(829)拜中书舍人。贬少府少监。历郑、桂、潭三州刺史。八年(834)征为刑部侍郎。九年(835)转户部侍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元年(836)卒于镇(一说会昌中,误),谥文。世称李襄阳或李文公。性刚直,论议无所避忌。为韩愈侄婿和弟子,古文运动的重要作家。清人列为唐宋十大家之一。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和发展韩愈“能自树立”和“文从字顺”的一面,对宋人影响颇大。《答朱载言书》等在强调文以明道的前提下,主张“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反对“奇险”、“苟通”等“情有所偏,滞而不流”倾向。所作多书、论、表、疏、序、碑、铭、祭文等。《高愍女碑》、《杨烈妇传》等赞扬高、杨反抗叛乱藩镇的感人事迹,《韩公行状》叙写韩愈一生行事和高风亮节,《去佛斋文》揭露佛教大兴土木,蠹害生灵,都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感情。《来南录》记由长安赴岭南行程,开日记体游记散文之先声。《复性书》三篇在韩愈《原性》基础上提出“复性说”,系中唐重要哲学论著,为宋明讲求心性一派理学家之先驱。为文尚气质,精于说理,辞致浑厚,纡余澹折。清刘熙载称:“李习之文,苏子美谓‘辞不逮韩,而理过于柳’;苏老泉《上欧阳内翰书》取其‘俯仰揖让之态’。合理与态,而其全见矣。”(《艺概·文概》)《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翱集》十卷,《宋史·艺文志七》作十二卷。今传《李文公集》十八卷、《五木经》一卷。《全唐文》存文七卷;《全唐诗》存诗七首,《全唐诗补编》补一首。《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陈翱卓异记》一卷,《宋史·艺文志五》一作李翱撰,据书序,当系陈作。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李恩溥、罗联添均有《李翱年谱》,李光富有《李翱年谱订补》。

猜你喜欢

  • 碧油幢

    ①隋唐以来高级官员舟车上张挂的以青油涂饰的帷幔。方干《上越州杨严中丞》:“试把十年辛苦志,问津求拜碧油幢。”亦省称“碧幢”。白居易《和令狐相公寄刘郎中兼见示长句》:“碧幢千里空移镇,赤笔三年未转官。”

  • 唐诗选析

    张燕瑾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以后多次印刷。全书选取了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家名篇78首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是在理出作家思路、弄清作品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实际进行的全

  • 梅少府

    指梅福。亦用为咏县尉之典。郑谷《结绶鄠郊縻摄府署偶有自咏》:“自笑老为梅少府,可堪贫摄鲍参军。”

  • 刘祥道

    【生卒】:596—666【介绍】:唐代散文家。字同寿。魏州观城(今河南清丰南)人。父林甫,官至中书、吏部二侍郎,封爵乐平县男。祥道少袭父爵。历司勋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永徽初,为中书舍人、御史

  • 博浪沙

    地名。在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张良曾与壮士狙击秦始皇于此。见《史记·留侯世家》。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介绍】:郎士元《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诗句。二句描写自己半日村别业闲雅清幽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的隐逸情趣。笔法圆熟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 李觐

    【介绍】: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寿州刺史李规弟。约为代宗、德宗时人。《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1首。

  • 李致尧

    【介绍】:见李建勋。

  • 杨夔集

    文集。唐杨夔撰。《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杨夔集》五卷,又《冗书》五卷、《冗馀集》一卷。《宋史·艺文志七》同,另著录《赋》一卷。其后未见著录,当已散佚。《全唐诗》存诗二首,《全唐文》存文二卷。

  • 病痟

    同“病渴”。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未至谁能赋,中干欲病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