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布燮

    【介绍】:见段义宗。

  • 二三

    约数。表示较少,犹几个。王维《瓜园诗》序:“二三时辈,同赋是诗。”

  • 芸阁

    即芸香阁。鲍溶《寄张十七校书李仁行秀才》:“一与清风上芸阁,再期秋雨过龙津。”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介绍】:王维作。见《送沈子归江东》。

  • 日痕

    指日光。杜牧《朱坡》:“日痕絙翠嶰,陂影堕晴霓。”

  • 照骨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载汉高祖宠姬戚夫人用百炼之金做成指环,可以照见指骨。后因以“照骨”为咏指环之典。刘禹锡《马嵬行》:“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

  • 张濯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肃宗至德宗时人。上元二年(761)进士及第。建中二年(781)游蒲州。仕历不详。《全唐诗》存诗二首,《全唐文》存文二篇。事迹见其文及《登科记考》卷一〇。

  • 闺怨词三首

    【介绍】:白居易作于元和二年(807),“在翰林时奉敕撰进”(《太平乐词二首》题下注)。三首五言绝句,一首写闺妇心理,憎莺妒燕只为“别”;二首写闺妇的凄凉,别后只有“泪”;三首写闺妇之愿,闺中怨妇即征

  • 吉甫颂

    周贤臣尹吉甫作的赞美周宣王的颂歌。相传《诗·大雅》中的《崧南》、《烝民》、《韩奕》、《江汉》等篇是他的作品。后用以指宰辅颂君之作。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

  • 任安

    (rén—)汉荥阳人,字少卿,为大将军卫青门下吏。卫青势衰,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宠贵,卫青门下客纷纷投靠霍去病,唯任安不肯。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用以称美讲信义的属吏或忠实的朋友。骆宾王《乐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