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平壤战役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之战中讳败为胜的叶志超,被委任为平壤各军统帅。日本在牙山海陆两战中得手后, 又任命陆军大将、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为司令,率万余人进攻平壤。9月15日(八月十六日)日军分路进攻平壤,东路日军被清军马玉昆部多次击退。次日,西路日军犯平壤北门,遭到卫汝贵部顽强抗击;北路日军分两路攻夺玄武门,左宝贵部激战失利,退守城门内山顶,奋勇拚杀,予敌重大杀伤,但左中炮阵亡,玄武门失守。胜败未定,叶志超却放弃职守,当天夜里丢下大批军械粮饷,率守军弃城狂逃,一直渡过鸭绿江。日军占领平壤,进而占领朝鲜全境。此后,战争进入中国境内。

猜你喜欢

  • 隆武政权

    南明唐王政权。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灭亡,同年闰六月,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建元隆武。郑芝龙把持朝政,无意抗清。与鲁王政权不但不能合作,反而关系恶化, 形同水火

  • 区田法

    又称区种法。是把农作物种在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内的一种园艺式的农作法。汉成帝时,汜胜之为议郎,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汉代指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地区)提倡种麦,获得丰收。他总结三辅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 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掉董卓。董卓部众尚有十多万人,王允欲解除其武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以为王允偏向关东军,倘若解除军队武装, 日后必然要被王允等人消灭。于是以为董卓报仇之

  • 周弃降生

    周族始祖诞生的神话传说。据《诗经》等古文献记载,周族始祖为有邰氏(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之女姜源踩巨人足迹后怀孕而生,一度被认为不祥而被抛弃,故名为弃。长成后善于种植各种农作物,曾在尧舜时代担任农官,

  • 政事堂

    (1)唐宋时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商议国事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相,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 白头军抗清斗争

    清初太湖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军南下,吴江进士吴易聚众一千多人在太湖边的长白荡抗清,湖上义师纷起响应。农民和渔民领袖赤脚张三、毛二等首先率众参加起义。起义军头裹白布,人称

  • 阿巴哈依图界约

    中俄边界界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签约后,中俄双方派出界务官,勘分了中俄中段的整个边界,设置了界标。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十月二十三日,订立《阿巴哈依图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边界

  • 邮传部

    清末官署名。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新设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邮政、电报四政。主官为尚书、侍郎。1911年(宣统三年)改称大臣、副大臣。所属有邮政总局、铁路总局、电政总局、电话局、交通银行等

  • 秦灭六国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灭六国的事件。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任用李斯等人为辅佐,继续实行秦昭王以来的远交近攻政策,派间谍用金玉贿赂六国权臣,使良将随其后,发动对六国的军事进攻。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

  • 算赋

    汉代的一种人口税。《汉书·高帝纪》:“(四年)八月,初为算赋”。史载,民众从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文,称为一算,充当制造兵器和车马的用费。汉律规定商人和奴婢也要出算赋,其数额比常人多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