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丛书集成初编

丛书集成初编

三千一百十一种。商务印书馆辑。丛书是汇辑各种单行本著作成一编并冠以总名的一类书。传统的提法认为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为最早的一部丛书,收书六种四十一卷。而稍后的左圭《百川学海》收书达一百种一百七十七卷,而且辑成即行雕版刊印,所以较收书甚少而且长期只有抄本流传的《儒学警悟》影响更大。而后,编辑丛书蔚然成风,清代的《四库全书》是官修的收书最多的丛书。历代文人学者都认为丛书极便于翻检寻查,这是丛书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本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汇辑自宋至清著名丛书一百种(如《儒学警悟》、《百川学海》、《历代小史》、《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稗海》、《宝颜堂秘笈》、《津逮秘书》、《唐宋丛书》、《学海类编》、《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知不足斋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函海》、《经训堂丛书》、《抱经堂丛书》、《龙威秘书》、《学津讨原》、《墨海金壶》、《粤雅堂丛书》、《琳琅秘室丛书》、《小万卷楼丛书》、《十万卷楼丛书》、《仰视千九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灵鹣阁丛书》等),剔其重复,分类编排而成。《丛书集成初编》的特点是第一收书多,原定收书四千一百零七种,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出齐,而已出版的三千一百十一种已与清《四库全书》三千五百种左右相差无几。第二,选书去取以实用和罕见为标准,以各类具备为范围,其所采用的百部丛书多为收书多、选书精善、影响巨大者。第三,在分类方面,不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采取更为现代化的新图书分类法,将所收书按总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科学类、语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艺术类、文学类、史地类分别排列。第四,所收书多重新排版,并加断句,不宜排印的间用影印。该丛书刊印后颇受世人重视,与《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同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文献丛书。该丛书所收书具体类别及书名可参阅《中国丛书综录》。另有《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一书,介绍所引百种丛书名称及内容,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名索引及未出书目索引,可供检索。《丛书集成初编》有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935-193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3467册影印本。

猜你喜欢

  • 达庐诗录

    四卷。清冯善征(?-1922)撰。冯善征字子久,江苏南通人。优贡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荐举经济特科,廷试列高等,以知县分发四川,补云阳县,莅任一载,廉政爱民,颇有政声。后递进阶比道员,谢所居官。

  • 李义山文集笺注

    十卷。清徐树谷笺,徐炯注。徐树谷字艺初,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生卒年待考。徐炯字章仲,生卒年亦不详。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道。都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人。考旧唐书李商隐传,称有表状集四十卷。《新唐

  • 东海渔歌

    四卷。清顾春(1799-1877?)撰。顾春原姓西林觉罗氏,后改姓顾,一字子春,号太清,晚号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人。近代女词人。自幼聪慧,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尤工诗词,善书画。二十岁左右嫁乾隆帝曾孙奕绘

  • 泰州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王有庆、刘铃等修,梁桂等纂。王有庆,天津人,道光四年任泰州知州,六年复任。刘铃,安徽怀宁人,道光七年任泰州知州。梁桂,江苏江浦县人,廪贡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泰州学政,道光

  • 邃雅堂集

    十卷。《续编》一卷。清姚文田(1758-1827)撰。姚文田,字秋农,浙江归安(今湖州)人。高宗至天津,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嘉庆初,成状元,授修撰。入直南书房。上疏建议劝课农桑,免株连,

  • 沧江虹月词

    三卷。清汪初(1776——1808)撰。汪初,字绛人,钱塘(今杭州市)人,十七岁入邑庠,屡失意于省试,捐资为库大使,后为生计,入蜀佐四川按察使幕。《沧江虹月词》风格前后不一,以汪初赴川为分野。入川之前

  • 十三经字辨

    清陈鹤龄撰。鹤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瑶宾,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进行补订成为此书。刻于乾隆三十年,前为校画,后为校音,颇多舛漏。所谓十三经,指《大学》、《中庸》、《论语

  • 嘉祐集

    十六卷。《附录》二卷。宋苏洵(1009-1066)撰。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屡试进士

  • 王山史五种

    五卷。明末清初王弘撰撰。王弘撰字山史,华阴(今属陕西省)人,生卒年不详,明代诸生,入清后不仕。五种有《待庵日札》一卷、《西归日札》一卷、《北行日札》一卷、《正学偶见述》一卷,第五种为康乃心撰《王贞文先

  • 尚书帝命期

    一卷。原题阙名,其他一些辑本多作《尚书帝命验》。本卷共辑有十三条,《白镜帖》所引“桀失玉镜,用其噬兽”一条与《太平御览》所引“桀失其玉镜,用其噬虎”大同小异;“禹白帝精”、“有人雄起”两条,见《太平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