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说

书说

①三十五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该书库书题为《增修东莱书说》,与《天禄琳琅书目》续编著录宋刊巾箱本同。《总目》题作《书说》,与库书不相应,与宋刊本亦不符。《东莱书说》原仅十卷,说解《尚书》,始《洛诰》终《秦誓》。祖谦受业于林之奇,之奇说解《尚书》至《洛诰》而止;祖谦作《书说》自《洛诰》始,意在续成师说。祖谦门人时澜又取祖谦杂记语录,增自《尧典》至《召诰》,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祖谦原书为十三卷,合为三十五卷,以续成祖谦之说。该书版本有宋刻本,存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清严元照抄残宋本,存九卷(此本为门人巩丰抄录,未经时澜修润),藏南京图书馆;《通志堂经解》本。② 七卷。宋王度撰。王度字君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叶适弟子,曾任太学博士,生卒年不详。本书注用大字,注中间有疏语,用的是双行夹注。明代吕光洵与荆川唐氏校刻,改注为细字,并删去了小注。通志堂本根据明本传刻,故使得本书不太完整。本书曾著录有《爱日精舍藏书志》。本书之注解,考证精审详核,纠正了不少古人注解中的错误,可知王度之于《尚书》,理解可谓深矣。本书有宋刻本存世。③ 二卷。清郝懿行(1755-1823年)撰。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进士,官户部主事。为清代经学家、训诂学家,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撰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此书卷上引朱熹的话,借以说明《尚书》与其他的经书一样,皆有难通之处。然后认为古文二十五篇,虽然朱熹对之产生了怀疑,但并未认为它们是伪作,所以郝氏认为吴鷟、吴澄把古文二十五篇当作伪书是过分之举。其论周官一篇,也辨及古文《尚书》,他指出有人认为古文《尚书》晚出,残缺散佚,不无后人之润色加工亦未可知;也有人认为出自东晋梅赜的补辑,都是不正确的。郝氏作此书,似未见过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此书多类宋元人说经家法,所采录的有苏轼的《东坡书传》、蔡沈的《书集传》、金履祥的《尚书表注》、陈栎的《尚书集传纂疏》等书。此书有光绪刊本。

猜你喜欢

  • 静春堂集

    四卷。元袁易(1262-1306)撰。易字通甫。长州(今属江苏)人。不求仕进。后于吴淞县区之间,筑堂为静春。聚书万卷,亲手校定。时而棹舟载笔床茶灶古器,游于江湖。赵孟頫赠其卧雪图,称易与龚、郭麟孙为吴

  • 西疆交涉志要

    六卷。清钟镛撰。钟镛,字声叔,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属余杭)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钟镛坐嫌下狱,遂遣戍新疆。清季中俄交涉,多趋重东北,故东三省之事,著述较丰,而新疆边况罕有记注。钟氏为“资

  • 史记札记

    二卷。清李慈铭(1830-1894)撰。李慈铭字炁伯,号尊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后为御史,又补山西道监察御史(《清史稿本传》)。他学识渊博,一生致力于两汉晋唐明诸史。读书中凡有

  • 蚕务说略

    一卷。德国康发达撰。康发达,一说为英国人。1865年进入清政府海关,后在许多口岸任税务司。他在考察中国、日本蚕务后,写出《蚕务说略》一书。在《蚕务说略》中他分析了中国蚕业衰落的现实,提出对策,他又谈及

  • 榕村字画辨讹

    一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参见《音韵阐微》。是书专辨俗书之讹,以正字为目的。举凡笔画近似容易混淆的正俗之字,一一列出并标以正俗,如“蚤正蚤俗”、“漆正俗”“赖正頼俗”等等,故名曰《字画辨讹

  • 古今刀剑录

    一卷。南朝齐梁时期陶宏景(465-536)撰。陶宏景,又作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晚号华阳真逸,又号华阳真人,谥真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陶弘景幼年读书万余卷,受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

  • 湖州丛书

    十二种,七十五卷。清陆心源(见《十万卷楼丛书》)编。丛书收湖州清代学者徐养原、严元照、杨凤苞、施国祁四人著作。其中徐养原三种:《周官故书考》四卷、《论语鲁读考》一卷、《仪礼古今文异同》五卷,均为考证之

  • 东坡志林

    五卷。北宋苏轼撰。苏轼生平事迹详见《东坡易传》。苏轼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记录;凡所经历,亲耳见闻,亦笔录成篇。初欲定书名为《东坡手泽》,继又欲改称《东坡志林》。生前未能成书,后人搜而录之,

  • 周易新论传疏

    一卷。辑佚书,唐阴弘道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阴弘道,新旧《唐书》皆无传。《唐书·艺文志》载阴弘道《周易新论传疏》十卷,注云弘或作洪。《崇文总目》云:洪道世其父颢之业,杂采子夏、孟喜

  • 南畇老人年谱

    又名《南畇老人自订年谱》。一卷。清彭祖贤(1819-1885)撰。祖贤字芍亭,同治中官湖北巡抚,系谱主六世孙。谱主彭定求(1645-1719),晚号止庵,又号南畇老人。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康熙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