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775)六月,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之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墙壁上。其自序云:“以经典之文,六十余万,既字带或体,音非一读,学者传受,义有所存,离之若有失,合之则难并。”可见其目的在于解决传受经典的文字识读问题。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疑文或体,其校定方法是:以《说文》为依据,《说文》不备者,则求之于《字林》;如果古体难明,则定之以汉《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湮没者,则以《经典释文》参酌之。共收三千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分为一百六十部。所收文字除见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以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每字加注反切与直音,其反切多与《字林》相合。是书问世,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才有了规范,顾炎武《日知录》说:“张参《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是书的缺点是分部随意割取偏旁,如“艹”部、“十”部之字,颇为凌乱。至于分部或以形旁或以声旁,则不必强求一律,因为它的分部是以正定楷体字形为目的的。张参书之于壁后,唐文宗太和间(827-835)改为木版,开成间(836-840)刻之于石,附于十二经之后,今在西安碑林。至北周雕印成书。清代刻本很多,以《后知不足斋丛本》最佳,据唐石本覆刻,字大清晰。《丛书集成初编》本即其影印本。

猜你喜欢

  • 林蕙堂集

    二十六卷。清吴绮(1619-1691)撰。吴绮,字园次,号听翁,一号丰南,江都(今扬州)人。顺治拔贡,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后任湖州知府。清初著名骈文作家,与陈维崧齐名,并工诗词;时人称红豆词人著有《宋金

  • 敦煌写本千字文

    一卷。梁周兴嗣撰。周氏生平著述,见《敦煌写本真草千字文》。此卷前后泐损,见存之文,自“安定”字起,至“阮啸”字止。此卷不讳“治”(唐高宗名)字,当为初唐遗物。唯书手甚劣,时有错别字,鲁鱼亥豕,层出不穷

  • 李彦章杂著

    六种,六卷。清李彦章(生卒年不详)撰。李彦章字兰卿,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嘉庆年间进士,为翁方纲之弟子。六种有《槐忙吟草》一卷、《榕园诗钞》一卷、《出山小草》一卷、《恋春园诗草》一卷、《归槎杂咏》一

  • 白云诗集

    七卷。《别集》一卷。清卢存心(约1691-?)撰。卢存心原名琨,字玉严,别字敬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卒年不详。卢存心恩贡生,乾隆元年(1736)尝荐举博学鸿词。工诗,有才气,与桑调元为总角交。著有

  • 刘子诗

    二卷。明刘伯生撰。伯生,字性甫,号大鹤。湖北孝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南吏部郎中,以多病投劾归田卒。著有《素有素言》二卷、《易履》五卷,与诗集二卷合称“刘子三书”。此编上卷

  • 浮山志

    五卷。清酥醪洞主著。酥醪洞主,姓氏不详,光绪间人。《浮山志》清刻本。共五卷。卷一,香山黄培芳著《浮山小志》、芝莞赖洪禧著《浮山新志》;卷二,自著《浮山续记》;卷三文:唐朝至清朝;卷四诗:唐朝至清朝;卷

  • 西溪集

    十卷。宋沈遘(1025-1067)撰。沈遘,字文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知杭州、开封府,官至翰林学士。沈遘与弟沈辽,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他以文学致身,而吏事精敏

  • 元史

    二一〇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1310-1381)、王祎(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

  • 镜花亭

    清廖燕撰。生平见《醉画图》条。此剧为《柴舟别集》其中之一种。此剧情境纯属虚构,叙述作者自身感受。此剧主人公为作者本人,去游览水月村,在村中遇一老道人,将作者引入家中与其谈论诗文,其女文倩并将所作诗请作

  • 锲不舍斋文集

    四卷。附《诗》一卷。清李祖望(1814-1881)撰。李祖望字宾嵎,江苏江都人。贡生。从梅植之学《楚辞》、《文选》。博通经史,湛精六书。著有《说文统系表》、《古韵旁证》、《唐石经笺异》、《小学钩沉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