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孙龙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社会制度的变革,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孙龙是其中主要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记录的“九流”中属名家。自汉代以来,这部书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东汉史学家班固修《汉书·艺文志》时记载,“《公孙龙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在各名家类中无《公孙龙子》,但在道家类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守白论》即《公孙龙子》。《旧唐书》记载:“《公孙龙子》三卷”。宋时仅有六篇,流传至今。关于《公孙龙子》真伪的问题,历史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公孙龙子》全是伪书。这种见解是清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提出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存《公孙龙子》有部分是伪书,持这种意见者有顾实、刘汝霖和郭沫若等。顾实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首篇《迹府》疑非原书。”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孙龙子》全系真书。持这种意见的有王琯、栾调甫等人。《公孙龙子》一书中的思想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他的思想在某些问题上有其合理的东西,尤其是在“名实”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但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则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公孙龙的学说虽属诡辩,但都是先秦名辩思潮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孙龙子》问世之后,为其作注释者很多,最早为其作注的人是唐代贾大隐和陈嗣古,但这两部注解已经佚失。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宋谢命深注的三卷本,也是流传最广的注本。谢注本曾在宋代刻印,明朝时又有梁杰刻本。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刻《二十家子书》本,为一卷。明万历中刻《子汇》本,亦一卷。清嘉庆中海虞张氏刻《墨海金壶》本,皆一卷。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氏棠荫馆刻《二十二子全书》本,亦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亦一卷。此外,为其注释的还有:《公孙龙子注》,三卷,明傅山撰,清刻《霜红龛外编》。《公孙龙子》一卷,明杨慎评注,明天启五年(1625)张氏横秋阁刻《先秦五子书》本。《公孙龙子札迻》,清孙诒让撰,通行《诸子札迻本》。《公孙龙子》三卷,清严可均辑校,民国间中国书店排印。《公孙龙子释》,金受申撰,民国九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公孙龙子评注》,庞朴撰,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经学四变记

    四卷。《五变记》二卷。廖平撰。廖氏一生潜心于经术,极力倡导今文经学,著书立说有很多新的创见,独具特色。清末刊其学说于世,如《今古学考》等,见者无不惊异,为其治学精深而折服。廖平七十岁时(时任国学专门学

  • 郊社禘祫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初晴,亦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肃山人。康熙时以诸生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旋即假归,以病不复出。通经史,善诗文,

  • 朱文公易说

    二十三卷。宋朱鉴编。监字子明,婺源(今属江西)人,为朱熹嫡长孙。以荫补迪功郎,后仕之吏部侍郎,湖广总领。此书《宋志》失载,《宋志补》及《经义考》始载之。原本前有淳祐壬子(1252年)子明《自序》,称先

  • 拜石山房词抄

    四卷。清顾翰(1783-1860)撰。顾翰字蒹塘,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词人,嘉庆举人。曾为京城教习,出知泾县。工诗,尤善填词。晚年主讲东林书院,著有《拜石山房诗词集》。另辑有《泾川诗抄》。所著《

  • 荆州驻防八旗志

    十七卷。清希元撰。希元,蒙古正黄旗人,袭一等继勇候,历官荆州左翼副都统,杭州荆州江宁吉林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是书卷首载纂修衔名、满营军署左右都统府书院图等。卷一为宸翰,卷二、卷三为敕谕,卷四为建置,

  • 医经小学

    六卷。明刘纯(详见《玉机新义》)撰。此书主要承朱丹溪宗旨,而参考刘守真、张洁古、李东垣诸家学说,依作者自己心得撰成。全书分六大类为六卷:本草第一、脉诀第二,经络第三,病机第四,治法第五、运气第六。每篇

  • 尚书章句内篇

    五卷,《外篇》二卷。清任启运撰。本书以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为内篇,以古文溢出今文者为外篇。内篇成于康熙戊戌(1718年),外篇完成于乾隆癸亥(1743年),前后相距二十多年,可见任氏用力之勤。原稿久佚

  • 汉西京博士考

    二卷。清胡秉虔撰。秉虔字伯敬,号春乔,安徽绩溪人,嘉庆已未进士。官甘肃丹噶尔同知。“博士”是秦官,掌通古今,属奉常。汉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掌以五经,教弟子。宣帝黄龙元年,增员十二人。这是西京博

  • 玉牒

    不分卷。清历代敕编。玉牒,即指清朝宗室谱牒。清朝规定由宗人府会同内院礼部十年一次纂修玉牒。现有故宫博物院藏原稿本,另有宗人府副本原藏孔德学校。

  • 四书大全汇正备解

    十六卷。是书题董喆、陈枚纂辑。董喆字二吉,江西金溪(今江西金溪)人。陈枚字简侯,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董喆先成备解稿本,寄陈枚参订,而陈枚也纂有《正汇合解》,互为参证,而成是书。卷首有宋衡序及董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