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六十卷。明徐光启(1562-1633)撰。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万厉三十二年(1604),43岁的徐光启又考中进士。崇祯五年(1632)徐光启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崇祯六年(1633)徐光启又加任文渊阁大学士。同年,终于位上,谥文定。《明史·徐光启传》中说:“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正当徐光启在政治上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他的生命连同他的政治生涯一同划上了句号。徐光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较早地跟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数学、水利、测量等科学知识,并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向国内介绍。他译著的《几何原本》及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都很有影响。在军事上,他曾亲自练兵,负责制造火器,指挥打退过后金的进攻,并留有军事著作。他对农业及水利的研究颇深,在这方面的成就也最高,著有《农遗杂疏》、《屯盐疏》、《种棉花法》、《甘薯疏》、《种竹图说》、《宜垦令》、《农辑》、《北耕录》、《农政全书》等,其中《农政全书》最为重要。《农政全书》分为十二目,即农本(叙述传统的重农理论)、田制(讲述利用土地的方式)、农事(谈论耕作及气象)、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介绍纤维作物)、种植(含种树及其它经济作物)、牧养、制造(指对农产品的加工)、荒政等。《农政全书》的主要部分是对前人农书及有关农业的文献的摘编。但作者并不是对这些资料只进行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将它们精心剪裁,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许多地方作者还留下了旁注、夹注、评语等,将自己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译述、心得融入书中。全书结构体系完整,不仅体现出作者的农学思想、农艺知识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的农业发展水平。这部著作堪称是当时我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结。徐光启死时,《农政全书》的编写工作并未完全完成。徐光启的遗稿,经陈子龙的整理,才最后写定。崇祯十二年(1639),由张国维、方岳贡等人刊行。陈子龙在整理过程中,大约对原稿内容删去百分之三十,增补百分之二十。陈子龙删稿的目的主要是去掉重复,尽管陈子龙做了大量工作,书中依然存在很多错乱。《农政全书》的原刻本称平露堂本,此后又有1837年贵州粮署刊行的贵州本,1843年由上海王寿康刊行的曙海楼本,1874年山东书局刊行的山东本,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邹树文等校点的中华排印本等。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石声汉先生撰写的《农政全书校注》。

猜你喜欢

  • 濂亭文集

    八卷。清张裕钊(1823-1894)撰。查燕绪编。张裕钊字濂卿,一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历主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善作散文,工古文,书法亦佳,讲学于武

  • 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

    十卷。明熊宗立(详见《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撰。此书成于明正统五年(1440),内容主要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和陈文中《痘疹方论》类证注释,疏源导流,融会贯通。卷一至卷三为论证,共三十九篇,每篇均有

  • 兵经百言

    见《兵经》。

  • 重订周易费氏学

    八卷。清末民初马其昶撰。马其昶字通伯,宣统时授学部主事,民国时任清史馆总纂。作者曾先著成《周易费氏学》八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行。1919年马氏又重新审定而成此书。前有卷首,言易例举要,中八卷

  • 百僚金鉴

    十二卷。清牛天宿撰。牛天宿,字觐薇,山东章丘人。康熙中官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知府。本书之撰,是为各级官员提供从政之借鉴。卷一至卷七为总论,以中央及地方之职官为序,首列各职官之名称,下述历代沿革情况,

  • 致远堂法书

    一卷。清张考捏得陶渊明自书诗,刻为此帖。按其自跋所说,陶靖节人品学问,晋代第一,而从未有称其书者。张考捏言得其所书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每展玩便不忍释手。因思物之美者不可秘而不传,于是访请名

  • 春秋左氏传补注

    十二卷。清沈钦韩(1775-1831)撰。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嘉庆丁卯(1807)举人,安徽宁国县训导。淹通经史,尤长于训诂考证,除本书外,还著有《春秋左传地名补注

  • 寿州志

    ①八卷。明栗永禄纂修。栗永禄,字建斋,山西长治人,进士,明嘉靖二十六年(1546)来任寿州知州。栗永禄来守是州,即有志于州志之纂辑。逾年政事稍暇,与州人共议,设局重修,越二年而志稿成。会栗永禄以迁调他

  • 汉唐通鉴品藻

    三十卷,明戴璟撰。作者生平及著述见于《群史品藻》条。《汉唐通鉴品藻》在《明史·艺文志》中有著录,该书系戴璟所作《读史品藻》的坊本改易了名字,涉及史事上起周威烈王,下迄后周世宗柴荣,与《通鉴》的首尾相应

  • 寄簃文存

    八卷。清沈家本(1840-1913)撰。沈家本,字子惇,别号寄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清法学家。光绪九年进士,历任天津知府,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