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海经学七录

北海经学七录

十一卷。清孔广林(见《六艺论》辑。按此书即《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第七种,后编入《通德遗书所见录》,为第十七种。《所见录》有嘉庆十八年(1813)孔氏后记,云:“岁在甲午(乾隆三十九年)辑《易注》、《书注》、《驳异义》、《针膏肓》、《发墨守》、《释废疾》、《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自是日积月累,前后共得十有八种。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春,汇为一集,叙而录之,题曰《通德遗书所见录》,凡七十二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余姚卢文弨《致葓谷书》(即孔葓谷)云:“令侄丛伯所辑《郑志》,极佳,在诸本中最有条理。且点划亦致不苟,几与相台岳氏所刻诸经相伯仲。”乾隆四十九年,卢文弨以此书一部赠吴骞,今犹载《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孔广林所辑此《郑志》,最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云“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郑志》十一卷。题魏侍中郑小同撰。《两唐志》著录《郑志》九卷,不题撰人。唐刘知几《史通》云:“郑君卒后,其弟子追论师所著述,及应对时人,谓之《郑志》。”此书作者前后抵牾,当从本传及《史通》。清《四库提要》将本传和《隋志》结合起来。谓“追录之者诸弟子,编次成帙者则小同。《后汉书》原其始,《隋志》要其终”。可备一说。此书至宋《崇文总目》,始不著录,可知宋以后亡佚。《四库提要》著录《郑志》三卷,《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以校库本,库本后出而不及孔本收采详备;孔本分录为卷,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各一卷,外加《杂问》一卷;各条下孔本俱注明出处。内中文字互有出入之处,当兼采他本合而观之。有乾隆甲午(1774)古俊楼校刊本,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猜你喜欢

  • 书义群英

    二卷。明张泰编辑。张泰字叔亨,顺德(今属广东省)人,成化年间进士。自宋神宗以后,朝廷以经义取士,元代因袭这种制度,宋、元两代攻科举者,皆以经义为主。张泰所编之《书义群英》,即为编辑时人所作之《书》义,

  • 大童寺志

    十卷。清闻性道释德介撰。《大童寺志》清刻本,共十卷。卷首为山图、寺图、凡例。正文分为十门。一曰山川考。二曰建置考。三曰先觉考。四曰盛典考。五曰云踪考。六曰法要考。七曰塔像考。八曰表贻考。九曰辖驱考(附

  • 济阳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胡德琳修,何明礼、章承茂纂。胡德琳详见乾隆《历城县志》。何明礼字希颜,四川重庆州(今重庆)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解元,官至知县,为胡德琳门下士。章承茂字佩九,浙江钱塘县(今杭州

  • 周易颂

    二卷。明方时化撰。该书是方氏《易》学的第二种。上下卷各有九十“颂”,前后泛言象数,中间除个别两卦共一颂外,大都每卦一颂。颂的内容仍不脱佛家宗旨,书之体例则欲仿焦氏《易林》。《四库全书总目》据江苏周厚堉

  • 福珠洪阿兄弟殉难事实

    一卷。编者不详。清福珠洪阿,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1582),太平天国军攻江宁城,提督福珠洪阿殉难。其弟福珠城阿于道光末年以陕安镇总兵,殉难湖南石首铺,又后九年其季弟金华协福升殉难杭州

  • 陶方之行述

    一卷。清陶葆廉撰。葆廉,清末叶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该行状记其父陶模生平。陶模字子方,号方之,浙江秀水人,同治十年(1868)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卒谥勤肃。陶模一生官迹多在西部,曾任陕甘总督、新疆设行

  • 北轩笔记

    一卷。元陈世隆(生卒年不详)撰。陈世隆字彦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书贩陈思之从孙,元顺帝至正(1341-1368)中,馆于嘉兴陶氏,兵起以后,死亡。学问渊博,精通经史百家,尤工诗文。所著诗文,明

  • 嵇康圣贤高士传

    一卷。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载:《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嵇康撰,周续之注。《晋书·稽康传》载: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宋书·周续之传》载: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

  • 江变纪略

    二卷。明末徐世溥(1608-1658)撰。徐世溥,字巨源,江西新建人。明诸生,长于文笔,山居遇盗焚掠而死,或云为仇家李明睿所加害。著有《榆墩集》、《榆溪集选》。《江变纪略》述永历初金声桓、王得仁南昌反

  • 宋论

    三卷,明刘定之(1409-1469)撰。刘定之,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授编修,进侍讲。景帝即位后他上陈时政十事,天顺初又升为翰林学士。宪宗时,进身太常少卿,兼侍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