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一卷。清末蒋斧、罗振玉合撰。罗振玉等曾编辑《敦煌石室遗书》,收录敦煌鸣沙山石室里发现的唐人手写的古籍,或是不同古籍传本,或是久佚之书,共十三种。每种书都录文排印,并附辑者或蒋斧的考证和校记。《老子化
四十一卷。见《春秋五传平文》。
十二卷。清沈钦韩(1775-1831)撰。钦韩字文起,号小宛,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嘉庆丁卯(1807)举人,安徽宁国县训导。淹通经史,尤长于训诂考证,除本书外,还著有《春秋左传地名补注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
二卷。旧题许剑道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手刊。古人尊崇老子其人及书,常将《老子》一书刻于石上,以传后世,并题当事者字号以便青史垂名。收藏家又常于石上拓印图书以为珍品,此书则似为拓本。据《四库提要》载录,此
一卷。明唐枢(见《易修墨守》)撰。作者认为,论《春秋》不当以褒贬看圣人,而应只录其事实,使人自见是非。对前人所谓《春秋》“字字有褒贬”之说有所矫正。今有《木钟台全集再集》本。
八卷。清孙奇逢(详见《读易大旨》)撰。本书为作者晚年移居河南辉县夏峰村时所作,收二百余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一卷,其第八卷为《补遗》和《续补》。所收除忠节类之末附元蔡
见《尚书直指》。
三卷。撰者名氏不详。日本天瀑山人刊入所辑《佚存丛书》,题曰:史称天平七年日本遣唐留学生归,献《唐礼》一百三十卷,《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立成》十二卷及《乐书要录》十卷等,此书始在日本流传。《乐书要录
六卷。清宋翔凤撰。宋翔凤(1779-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常州学派代表学者。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通训诂名物,然治学杂采谶纬,为人所讥。所著尚有《周易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