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吉林通志

吉林通志

一百二十卷。清长顺、讷钦修,李桂林、顾云纂。长顺,(1839-1904),初名常顺,字鹤汀,一作和亭满洲正蓝旗人,郭博罗氏。早年出身蓝翎侍卫,以镇压回民起义有功,擢头等侍卫加副都统衔。同治十年(1871)署乌里雅苏台将军,后调任巴里坤领队大臣、哈密帮办大臣等。中日甲午战军爆发后,以吉林将军身份奉命节制奉天各军,并率所部五千至辽阳地区防守。二十六年俄军入侵吉林,他派员至哈尔滨乞和,俄军占领吉林省城后,他成为俄军控制下的傀儡,后卒。讷钦,吉林分巡道。李桂林字子丹,临榆人,翰林院侍讲衔修编。顾云,廪贡生出身,总办提调。光绪十七年(1891),长顺奏请编修专志,二十三年(1897)三月开局修志,聘李桂林、顾云总其事。广征博采,历时二年多而告竣。《吉林通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卷,分为:卷一至卷五圣训志;卷六天章志;卷七至卷九大事志;卷十至卷十二沿革志;卷十三至卷二十七舆地志,包括天度、疆域、山、水道表、水道、城池、廨署、坛庙附祠祀、风俗;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五食货志,包括户口、田赋、屯垦、蠲缓、物产、土贡;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经制志,包括礼仪、禄饷、仓储、钱法、矿厂、商务、征权;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学校志,包括祀典、学宫、学署、学额、选举、书院;卷五十至卷五十七武备志,包括兵制一兵制二驻防、兵制三练军、兵制四靖边军、兵制五吉林营练军、分界、船舰、驿站;卷五十八至卷七十一职官志,包括国朝、国朝表、裁缺表、宦绩;卷七十二至卷一百一十九人物志,包括唐辽、金、元明、国朝、世职表,忠义、耆旧、寓贤、列女;卷一百二十金石志;卷一百二十一至卷一百二十二志余。表散归各类,图附于后。此志体例完备,门类排列清晰,甚得体要。人物志,援据册籍,旁征金石,补正史传者甚多。舆地、食货、经制、学校、职官等门,内容宏富,考证也很精当。其中记载了明清以来许多珍贵的地方资料,如曹廷杰西伯利调查的记述,特林永宁寺碑的二通碑文等,极有参考价值。此外,该志尚能以简御繁,文简意赅,不愧为吉林省重要方志之一。有民国十九年(1930)重印本。

猜你喜欢

  • 陆士龙集

    十卷。晋陆云(262-303)撰。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今上海)人。陆机之弟。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陆机,而持论过之。入洛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为浚仪令。去官后,

  • 金陵癸甲摭谈

    一卷。清谢炳撰。谢炳,字介鹤,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及生卒事迹未详,曾被太平军所俘。该书记其癸丑、甲寅两年间被俘时之见闻。自咸丰三年(1853)正月二十九日至咸丰四年(1854)七月三十日。记述太平军在

  • 重浚吴淞江全案

    五卷。不著编者名氏。考本篇中所载治浚疏奏之人名,乃陶澍、李鹏、梁章钜、蒋攸铦等,皆清道光年间抚道江苏诸官。重浚吴淞,其身当其事。后人则搜其奏议条例等文,辑成此书。清刻本,共五卷。首冠工段图一、吴淞图一

  • 金匮玉函经二注 附十药神书

    《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十药神书》一卷。清周扬俊(生卒年不详)撰。周扬俊字禹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即攻举业,耽于儒学,屡试不第,年近四十始学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终为当时名医。康熙十年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记载明末抗清殉节志士以及死于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成祖朱棣篡位时殉难者之事迹。共分三类:凡生前事迹卓著,可传之后世,而又取义成仁者,各予以专谥,共33人;生前事迹平平

  • 吾庐笔谈

    八卷。清代李佐贤(生卒年不详)撰。李佐贤著有《石泉书屋藏器目》等书。此书内容除了经史摘录评引、诗话之外,主要记载了一些联语、神怪之事。其中三、四两卷,专门评话诗词,主要是宋以后诗词,如明七子、清初六家

  • 倚松老人集

    二卷。宋饶节(生卒年不详)撰。饶节,字德操,抚州(今江西临川县)人。曾为曾布门客,后与布书论新法不合,乃削发为僧,更名如璧,挂锡灵隐寺。晚主襄阳之天宁寺。曾作偈语云“闲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

  • 类姓登科考

    六卷。不著撰者姓名。书之前后亦无序跋。其书收取明代凡登进士者,以姓类分次。每人各注明乡贯、科分、甲第。爵位显达的,并注明其官阶爵谥,或一家族者,并注明其关系。记载颇为详实。所记下至崇祯末年。其书似为清

  • 孟叔子史发

    无卷数。明孟称舜撰。孟称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字子若、子适(一作子塞)。崇祯时国子监生员。入清以后曾为浙江松阳县令。工词典,著有杂剧《桃花人面》、《英雄成败》、《死里逃生

  • 古音余录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书后有杨慎后语云:“《古音略》既勤梓人,大理董生难尤数数是者,则进而称曰:‘先生是书行,转注昭矣,然尚犹颇有遗余焉,则复采拾得千若字。’予为删润,以为《古音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