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后天归图
四卷。清黎由高撰。黎由高字鹏翥,通城人。此书专门阐明后天之易六十四卦反对之义,而一归之于图。一卷总论后天方位,见经之当归于图。二卷说乾坤为归经于图的纲领。三卷说反对为归经于图的门户。四卷摘录诸卦为归经于图的凡例。首卷方位图,其三四长少序次,变为自右而左,与《本义》不同。大旨以邵子诸说为宗,而参用《本义》之解。《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四卷。清黎由高撰。黎由高字鹏翥,通城人。此书专门阐明后天之易六十四卦反对之义,而一归之于图。一卷总论后天方位,见经之当归于图。二卷说乾坤为归经于图的纲领。三卷说反对为归经于图的门户。四卷摘录诸卦为归经于图的凡例。首卷方位图,其三四长少序次,变为自右而左,与《本义》不同。大旨以邵子诸说为宗,而参用《本义》之解。《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八卷。明沈淮(约1561前后在世)撰。沈淮字澄伯,仁和(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此集共八卷,前后无序跋,亦无目录,其完阙不可考。其诗则体格尚未成就,累句亦多。此集有浙江
一卷。清钟韫撰。钟韫,生卒年不详,字眉令,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钟惠公的孙女,海宁查遗之妻,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之母。清初词人。此书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本,嘉庆八年(1802)有重刻本,书中有吴
① 二十六卷。清陶南望撰,陶南望字逊亭。上海(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成于康熙年间。书中记草书家从秦程邈记起,至明代朱克诚,共三百四十一家。其草法分韵编次,平、上、去三韵部分是陶南望亲辑。
五十卷。清汪琬(1624-1690)撰。江琬,字苕文,号钝翁,又号尧峰、玉遮山樵。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
一卷。南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此书为辨别历法之作,力主周行夏时之说。全书共分三篇,首举《诗经·豳风·七月》诗,次考六经及先秦古书与历代正史所书之月,皆为夏正
① 一卷。清惠栋(1697-1758)撰。栋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栋为惠周惕孙,惠士奇子。著有《周易述》、《易汉学》、《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是书为栋早年所作,
①三十二卷。明杨宗气修,周斯盛纂。杨宗气,字钟山,陕西延安卫(今陕西延安)人。周斯盛,宁州人。嘉靖四十年(1561)以进士任山东提学副使,筑河汾书院,集隽异士肄业其间,月有课,季有试,文教大兴。《山西
二卷。清代关百益(生卒年不详)撰。《伊阙石刻图表》一书,是我国记载龙门石窟艺术之先声。该书分为上、下两卷。卷首附有伊阙著名石窟表,著名诸窟所占空间区域。然后,列举名称、位置并加以说明。图的部分,又分为
二十七卷,清魏裔介(详见《易经大全纂要》)撰。《通鉴经世编》是作者因《通鉴》卷帙浩繁,学者难以卒读,于是摘录司马光《资治通鉴》及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而成,在凡有关经世之处,都加以案语。作者议论大多能
英国伟烈亚力口(Alexander Wylie)译,清王韬笔录。是书记述从明代崇祯英船商初至一直到清代道光间东印度公司专利的取消,前后二百年间,中英通商前前后后的事例。其所记甚详,对明清外交、对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