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学初函

天学初函

五十二卷。明李之藻(详见《宫礼乐疏》条)编。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初来中国之时,士大夫对他们的博辨之才甚为钦佩,纷纷趋附。李之藻、徐光启等更为甚者,他们一方面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另一方面及时将西方人所著之书翻译成中文,使之流布境内,此编便是其中之一。此编共收有西方人之著作十六种,徐、李二人之作四种分为理、器二编。理编共九种,即《西学凡》一卷,艾儒略撰。《畸人十论》二卷,利玛窦撰。《交友论》一卷,利玛窦撰。《二十五言》一卷,利玛窦撰。《天主实义》二卷,利玛窦撰。《辨学遗犊》一卷,利玛窦撰。《七克》七卷,庞迪我撰。《灵言蠡勺》二卷,(有作一卷者)毕方济口授,徐光启笔录。《职方外纪》五卷,艾儒略译、杨廷筠记。另有书称此书理编无《畸人十论》,而代之以《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一卷,唐释景净撰,明李之藻跋)。器编共收有十种书,即《泰西水法》六卷,熊三拔撰、徐光启记。《浑盖通宪图说》二卷,卷首一卷,明李之藻撰。《几何原本》六卷,利玛窦译、徐光启译。《表度说》一卷,熊三拔授,周子愚、卓尔康记。《天问略》一卷,阳玛诺撰。《简平仪说》一卷,熊三拔撰、徐光启记。《同文算指前编》二卷,《通编》八卷,利玛窦授、李之藻演。《圜容较义》一卷,利玛窦授、李之藻演。《测量法义》一卷附《测量异同》一卷,利玛窦译、徐光启记。《测量异同》为徐光启撰。《勾股义》一卷,明徐光启撰。理编所收之《职方外纪》,实际上不属言理之文,因无类可归,便附于理编之末。此书之价值在于器编。《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取水、蓄水及其器具;《浑盖通宪图说》用图说方式介绍星盘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几何原本》介绍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简平仪说》和《表度说》详细说明了简平仪的用法,并根据天文学原理说明立表测日影以定时刻的简捷方法;《同文算指前编》、《同文算指通编》介绍西方笔算方法,对我国算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圆容较义》介绍比较图形关系几何学;《测量法义》介绍陆地测量知识;《天问略》用问答和附图方式解说天象原理;《勾股义》讲述天文测量知识。这是一套介绍西方天文、数学、水利、测量等知识的科技丛书,对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有明天启间刻本,共三十二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另有明崇祯间刻本《天学初函器编》传世。

猜你喜欢

  • 明季国初进士履历跋后

    一卷。清邵懿辰(1810-1861)撰。懿辰字位西,仁和(今杭州)人,官至军机章京。懿辰曾得明季清初进士履历,起自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止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凡二十八科,皆为之跋尾,考

  •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1115-1184)撰。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南宋史学家。绍兴进士,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历任知荣州事、礼部郎中、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泸州事、秘阁修撰

  • 崇祯存实疏钞

    八卷。不著编者名氏。是书记崇祯六年正月中一月奏疏。崇祯一朝,本无实录,清修明史,先作崇祯长编,故以此疏钞,先存其实,当时史官,所搜辑付钞以备参考,是书虽记述明季政治,而当时用人行政出纳诏告之辞,陟黜升

  • 崇祯实录

    十七卷。清初编成。是书以崇祯皇帝的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了崇祯朝的国政大事,保留了当时朝廷中所呈缴的章奏、批件和派往各省地官员所收集的情况,是了解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和明末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重要

  • 行素草堂金石丛书

    二十二种,一百四十卷。清朱纪荣编。朱纪荣刻有《槐庐丛书》、《经学丛书》,其生平事迹详见前书之介绍。金石之学始于六朝,南朝梁元帝集录碑刻,编《碑英》一百二十卷,是为金石学最早著作,至宋代而兴盛,迄清代而

  • 北窗炙輠录

    一卷。宋施德操(详见《孟子发题》)撰。“炙輠”,刘向《别录》注:“过字作輠。輠者,车之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余流者,言淳于髡智不尽,如炙輠也。”以其名书,取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淳于髡久处,时

  • 曙海楼帖

    四卷。清王寿康刻刘墉之书。刘墉(1719~1804)为清代著名书家。字崇和,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工书,尤长于小楷,书风用墨厚重,貌丰骨劲。此帖于道光十五年(1835)刻成,兵燹后石损大

  • 农务化学问答

    二卷。英国仲斯敦(生卒年不详)撰。英国秀耀春口译,清范熙庸笔述。仲斯敦生平不详。《农务化学问答》采用问答形式,论述了植物、土壤、动物之间的关系,植物、土壤、肥料的性质,植物施用肥料的选择,肥料的制造方

  • 春秋左传注解辨误

    见《左传注解辨误》。

  • 秋笳集

    八卷。清吴兆骞(1631-1684)撰。吴兆骞,字汉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少有隽才,与彭师度、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称。顺治十四年(1657)举乡试。遭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在塞外生活长达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