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席上腐谈

席上腐谈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席上腐谈》),又作《席上辅谈》。俞琰曾撰有《周易集说》、《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书,元代都已附刻印行,而《席上腐谈》一书,不见元代刊本,所以世人多不知有此书。《四库提要》据明代朱存理《楼居杂著》载记关于《席上腐谈》跋语二条所述,认为“此书之传,出于存理。其一称《俞氏家集》云《腐谈》四卷,今止二卷”;并考证《永乐大典》所引或作“辅”,或作“腐”,参错不一,据朱存理跋文而知“腐、辅”二字本自异文。认为二者实为一书。今本《席上腐谈》分上下二卷。其上卷多为考证名物,间叙内丹术及论《褚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尽考古来丹书真伪及诸家注本而终以黄白为戒。其书上卷考证名物多合情理。如其据《礼记》、《孟子》关于“天无二日”之说及《春秋左氏传》云“天有十日”(盖谓十干,甲至癸也)否定《列子》、《庄子》、《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之说,斥其说“虽寓言不亦过乎?”又斥所谓“两日并出而相斗”说,认为“两日并出而斗,此必日初出时,水中映日荡摇,上下不定,遂成两日之相,摩天安得有两日!”其论精当。《四库提要》称此书考证名物之语“词意多肤浅无稽”未免失之偏颇。俞琰论及丹术,斥道家旁门术所谓“不漏”“可疗梦遗”之说:“士大夫惑之,多有以此丧其躯,可哀也”。其论《褚氏遗书》所谓胎孕之说,谓“医书载求男法多引褚氏之说误人多矣”。其书下卷考证古来丹经道书,裒集广博,叙述简当。其内含上至《道德经》,下至金元时《马丹阳语录》诸书。述各书继承流传,考证真伪,以及各家注本。如其称《黄帝阴符经》、《黄帝素问》“邵康节以为战国时书,托黄帝之名而为之也”。俞琰自谓“《金碧龙虎经》、《黄庭经》恐是魏晋间文章,盖托老氏之名而为之也”。又记述《阴符经》有李筌、骊山老姥、张果、连高脚、金陵唐淳、李云峰、储华谷众家注。称朱晦庵(朱熹)亦有注,并引朱熹疑《阴符经》为“唐李筌所为”数语,又提吕伯恭赞同朱熹所说,使朱熹之说与邵雍之见相参证,可知俞琰博采众说,用功甚勤。其论及黄白为戒,简述诸丹家修丹时所见怪异之事及贪欲不足之人不得成功之教训等。总观全书,虽为札记杂说过简而不出道家之学,文中偶有欠妥之处,然其考证名物及丹经道书自有见地,对于后世学者研究道家学说,实为佳品。现存清《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黑龙江通志纲要

    二卷。民国金梁撰。金梁久宦东三省,热衷于清朝掌故,长辽政焜,尝令各属纂辑乡土记。备续《盛京通志》,又以《吉林通志》尚有所遗,每欲取而补辑之。民国九年(1920),孙烈臣督黑龙江,以黑龙江省通志事相属。

  • 述古堂文集

    十二卷。清钱兆鹏(生卒年不详,)撰。钱兆鹏,清末人,籍江苏南通。履事不详。据《述古堂文集》叙称,钱兆鹏文崇昌黎,著述甚富,曾编纂《周史》,八百年事迹原原本本巨细毕举。《述古堂文集》十二卷:卷一为序,有

  • 元真子

    见《玄真子》

  • 明季东莞五忠传

    二卷。明陈伯陶撰。伯陶字子兰,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江苏提学使。清入关后,不复出,居于九龙,因号九龙真逸。该书原题即为九龙真逸撰。明末袁崇焕、陈策、苏观生、张家玉、陈象明等五人,或以间死,或殉节,或战

  • 浔溪诗征

    四十卷。《补遗》一卷。《词征》二卷。周庆云(1864-1933)辑。周庆云字景星,号湘舲,又自署梦坡,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自云1881年中秀才,后以附贡生授直隶知州。年轻时从事商业。1905年投资兴

  • 汉碑引经考

    六卷。(附引《纬考》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经学通论》)撰。收集汉碑始于宋朝,自此以后有关著录渐多。但是嗜好古董者少有发明,喜欢收藏者又昧于考订。朱百度虽有汉碑征经之作,但止有传《周易》一卷。皮锡瑞此书

  • 参两通极

    六卷。明范守己撰。守己字介儒,号岫云,河南洧川(今河南鄢陵县一带)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曾著有《肃皇外史》四十六卷,《御龙子集》七十七卷,《郢垩集》十二卷。《参两通极》系《御龙子集》之一种,清光

  • 桂平县志

    四卷,又名《桂平县资治图志》。清吴志绾修,黄国显等纂。吴志绾,字懋紫,号枢亭,福建连江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二十七年(1762)莅任桂平知县。黄国显,广西永安(今广西蒙山县)人,恩贡,乾隆

  • 懒园漫稿

    五卷。明王寰洽(?-1642年前后)撰。王寰洽,字仁子,安徽亳县人。生年不详。其九试不第。天启元年(1621),以恩贡赴吏部试,拟授知县,未补官而卒。此集诗二卷,文三卷。多为应酬之作。其诗以纤丽为工,

  • 太乙金镜式经

    十卷。唐王希明撰。王希明年里不详,开元时曾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本书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系著者奉敕而撰。太乙亦即太一,本为北极神之别名,为天神之最尊贵者。先秦术数有一流派尊奉太乙,称为太乙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