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通

文通

三十一卷。明朱荃宰撰。朱荃宰,字咸一,黄冈(今湖北)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所著有文、诗、乐、词、曲五编,并以通名,见于自序。而《文通》独先刻成。其书取古今文章流别,及诗文格律,一一为之条析。欲仿刘勰《文心雕龙》而作。其末《诠梦》一篇,酷摹刘勰之自序。然大抵摘拾百家,矜示奥博,未能一一融贯。《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十卷。清马建忠(1845-1900)撰。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年青时即研究西学,学会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和法文。1875年留学法国并任清使官翻译,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帮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提倡振兴工商业,主张富国先富民,要求学子既攻读中国圣贤的书,又精求西方的文明。是书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历时十余年罄力而成。全书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取材于《四书》、《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的文章,参考西方传统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虽然在体系上对泰西“葛郎马”多所模仿,但是也能注重汉语实际,如词类系统,除了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介字、连字、叹字之外,增加了助字(语气词);又如句法系统,拿静字(形容词)与动字(动词)并列,认为它们都能充当语词(谓语)。全书分十卷,卷一为“正名”,介绍主要术语,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虽然这是以词类为纲,但是具体分析时莫不依据语句。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结。马氏在《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主张根据词义确定词类,同时认为词类和句子成分有对当关系。如果遇到不符合这种规定的情况,就用词类通假来解释。例如“其愚不可及也”中的“愚”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他又认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与词类通假说不无矛盾。是书后来通称《马氏文通》,189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陆续刊行,版本甚多,章锡琛依据1904年本校点,名曰《马氏文通校注》,195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商务印书馆重排印行原书,并附索引。吕叔湘、王海棻又合著《马氏文通读本》,逐章逐节加上按语和注释,1986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 孔孟事迹图谱

    四卷。明季本(1485-1563)撰。季本,字明德,号彭山,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进士,官至长沙知府,为学师事王守仁,平生考经索传,著述丰富,著有《易学四同》、《诗

  • 下陴纪谈

    二卷。明皇甫录(约1510年前后在世)撰。皇甫录,字世庸,号近峰,长洲(江苏苏州)人。官至顺庆(一作重庆府)知府。著有《明记略》、《近峰闻略》等。《下陴纪谈》是皇甫录职守四川顺庆府时所作。这部书或考证

  • 师竹斋集

    十四卷。清李鼐元(约1791前后在世)撰。李鼐元字味堂,号墨庄,绵州(今四川绵阳)人,生卒年未详。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宗人府主事。与兄调元、弟骥元,有绵州三李之称。此集编年而不分体。始于乾

  • 清贡举考略

    三卷。清黄崇兰(见《明贡举考略》)撰,赵学会续编。黄崇兰有《明贡举考略》(已著录),后以清朝科举取士,制仿前明,其间遇有大庆,特开恩科,或逾年即行,或一岁再举,实前明所未有,故仿《明贡举考略》之体例,

  • 汉碑隶体举要

    一卷。清蒋和撰。参见《说文字原集注》。是编旨在比较隶书与楷书体制之殊,有加有省有借有讹,未可任意通写。特辑出与楷法不同者八百余字,分四声编次,各举其异体或体,所从所省,本字俗字同字,通用借用,其说多采

  • 潜沧四书解

    一卷。清佘一元撰。一元字占一,号潜沧,山海卫(今河北山海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顺从陈龙正,著有《潜沧集》七卷。《潜沧四书解》一书大都推衍师说,往往翻新于旧解之外。如谓《

  • 放翁词

    一卷。宋陆游(1125-1211)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少年时深

  • 何文贞公遗集

    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何桂珍(1817-1855)撰。何桂珍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年进士。官编修,数抗疏言军事得失。咸丰间出为徽宁池太广道。同治间谥文贞。此集前有方宗诚校刊《何文贞公遗书序》

  • 徐孝穆集笺注

    六卷。南朝陈徐陵(507-583)撰。清吴兆宜(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

  • 大唐创业起居注

    三卷 唐温大雅撰。温大雅,字彦宠,并州祁人,官礼部尚书,封黎国公。此书唐志、宋志皆作三卷,惟《文献通考》作五卷。此本上卷记起义旗至发引四十八日之事;中卷记自太原至京城一百二十六日之事;下卷记起摄政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