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注解辨误
见《左传注解辨误》。
见《左传注解辨误》。
一卷。清陈稻孙撰。陈稻孙,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陈伯雨之子。陈伯雨已撰《运渎桥道老》、《凤麓小志》、《城东志略》。其嗣陈贻绂踵成此志,合为四志,可称南京城市小志。此志得过庭之训为多,故言皆典实有法度
二种 四卷 明龙大有撰。龙大有,官河南按察使,事迹不详。《交泰录》一书是辑明人杨士奇的《三朝圣谕录》三卷和李东阳的《燕对录》一卷二种成书。龙大有以古今君臣相遇艰难,自周秦以迄唐宋,难有君臣相得,从容问
卷。宋赵与虤撰。赵与虤,字威伯,为宋太祖10世孙,但居里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事迹亦无从可考。著有《娱书堂诗话》,据《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著录,曾有四卷足本,但已亡佚。是书成书于南宋中期。书中
一卷。晋杜预(222-284)撰,清马国翰辑。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司马昭妹夫。咸宁四年(278),继羊祜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次年,连表请攻吴。太康元年(280),
十四卷。清曾纪泽(1839-1890)撰。曾纪泽,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家。精通小学、乐律,兼通外文。1878年出使英、法,1880兼任驻俄公使。参与中俄谈判,修订《中俄伊犁条约》。
二十卷。唐张九龄(678-740)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
清吴伟业撰。其生平见《梅村集》条。此剧写主人公梁朝尚书沈炯自梁亡后,身遭离乱,失路异乡,旅居长安,忧愁不堪。一天,带着小僮来到长安郊外荒凉之地,偶至汉武帝通天台遗迹。观之不禁生古今兴亡之感,恣情痛哭于
又名《侍讲杂记》、《侍讲日记》,二卷。北宋吕希哲(1039-1116)撰。吕希哲字原明,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夷简之孙,吕公著之子。初以父荫入官,吕公著为相之日,不求进取,沉沦下僚,管库近十年。吕公
八卷。明涂宗浚撰。宗浚字镜原,江西南昌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谥恭襄。该书用注疏本,汇集前儒诸说以作解,大致依傍程、朱二家,间或也有所纠正。如《坤》卦六五一爻,驳程子女娲、武后之
十卷。南宋程大昌(1123-1195)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详见《演繁录》。此编主要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考古编》张海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