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魏石经残字叙录

汉魏石经残字叙录

一卷(排印本)。王献唐(1897-1960)、屈万里(1907-1979)合著。王献唐,名琯,字献唐,后以字行,山东日照人。1929年任山东图书馆馆长,搜罗乡邦文献及钟鼎彝器、泉币、钵印、封泥、石刻、书画等,并传拓所藏石经、封泥等以广流传。屈万里,字翼鹏,山东鱼台人。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史语所所长。著有《汉石经周易残字集证》、《殷墟文字甲编考释》等。此书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山东图书馆得到汉魏石经残石一百二十五枚之后,王氏便将其拓印行世。后又请屈氏作考证,成《校录》一卷,附于拓本之后。考虑到拓本流传,人难尽睹,乃别录叙文及屈氏《校录》合印成册,希望能与拓本相辅而行。王氏序文,例如,论熹平石经,谓所见略有数体。一为东都原石,宽博腴鬯,可以当时碑刻,如光和虎函诸石证其体制。一属黄初年间补刻,栗整修狭,可以曹魏石刻如王基曹真诸碑明其风规。二体之外,间出别裁。由于写石碑的有多人,导致了体势的互异。原刻、补刻,都是这样,不限于熹平、正始。论魏石经,品字式古文,冠上独占一格,两旁靡余空石,初意如此。所以褾重古文,是因为后时或以为费石和行列不整,改为三体直下。今存品字式经文为《尧典》、《皋陶谟》残石,当属《尚书》起首二碑,可知其刻石在前。而馆藏直行三体二石,也是《尧典》。品字式既已有《尧典》,为什么还要刻呢?或许是因为后来认为品字式不合适,遂废而未用,又从《尧典》开始重新刻。这些都发前人所未发。《校录》所录汉石经,鲁诗有《周南·卷耳》、《商颂·长发》,四十石。《尚书》之《尧典》、《甘誓》、《泰誓》,六石。《周易》之《比》、《小畜》、《杂卦》,二石。《仪礼》之《士昏礼》、《特牲馈食》,十二石。《春秋经》从桓公五年至昭公九年,九石。《公羊传》从桓公十年至宣公十五年,八石。《论语·先进》以下,七石。叙文还记载了不知经名的二十六石。魏石经,品字式二石,三行直下《尧典》三石,《禹贡》二石,《无逸》二石,疑不能定者七石。熹平石经《馈食》章,“予一人贺之”,“贺”今本作“嘉”,郑注:今文嘉作贺。此与今文本合。魏石经,《尧典》“敬授民时”,今本避唐讳改作“人”。此犹存古本之旧。至魏石经石刻,自王国维以后,皆认为《尧典》首二碑为品字式,后则接刻三行直下。得此二残石后,才知道该说不对。这说明此材料的可贵,在于能证明魏石经石刻之原状,不仅是文字的异同而已。

猜你喜欢

  • 疗马集

    四卷,附录一卷。明喻仁(生卒年不详)、喻杰(生卒年不详)同撰。又作六卷。喻仁字本元,号曲川,喻杰字本亨,号月川,南直隶六安州(今安徽六安)人。二人均为当时著名兽医。此书内容四卷本(丁宾序)和六卷本(许

  • 四弦秋

    清蒋士铨撰。其生平见《冬青树》条。此剧写唐代九江茶商吴名世,中年娶长安名歌妓花退红为妻。适值三春时节,新茶即将上市,吴名世告诉妻子,要到浮梁经商,正赶上从上安来的茶商乌子虚来约吴名世同往浮梁。此时长安

  • 渐学庐丛书

    第一集十五种,七十五卷。清胡祥编。胡祥生平事迹不详。此丛书收录清代讲述边疆历史地理的著作,书前无序言,目录、编次混乱。书中所收如吴桭辰《宁古塔纪略》、沈垚《西游记金山以东释》等著作,已见于《昭代丛书》

  • 汪禹又诗集

    八卷。明汪淮(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汪淮,字禹又,安徽休宁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汪禹文诗集》。是集皆古今体诗,凡八卷。前有陈履、王世贞、刘凤、汪道昆、吴子玉诸人序。据吴子玉序称:“令其伯子懋孝

  • 伏虎韬传奇

    二卷。清沈起凤(详见《报恩寺传奇》)撰。写轩辕生妇张氏奇妒,常威顺其夫,又集妇女授降服丈夫之法。轩辕生师马侠君故意送妾于张氏。张氏虐待此妾时,马劝轩辕生诈称应试避居他处,又设计取其妾令与生同居,又遣人

  • 利玛窦行迹

    一卷。法国人艾儒略(1840-1900)撰。艾儒略为法国遣使会教士。1868年来华,在北京传教。著有《万物真原》等书。利玛窦(1552-1601),意大利人,罗马耶稣会士,1852年来华学习与传教,与

  • 仲景伤寒补亡论

    见《伤寒补亡论》。

  • 事物考

    八卷。明付岩(生卒年不详)撰。付岩字野清,义乌(今浙江金华)人。崇祯七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本书在高承《事特纪原》的基础上,稍加增益。增加了明代的地名、官制、礼仪等编辑成书。书中疏漏之处甚多。如舆地言

  • 春秋穀梁传徐氏注

    一卷。晋徐乾撰,清马国翰辑。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有《禘梁传》徐乾注十三卷,下注云:“乾字文祚,东莞(今山东诸城)人。”杜佑《通典》也说,徐乾,晋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中太学博士

  • 易传阐庸

    一百卷。明姜震阳撰。震阳字复亨,自称东楚,系淮河泗水之间人。其书以朱子《本义》为主,附缀诸说于下,而经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大概是因为只见到坊刻《本义》而并未见到朱子原书的缘故。其说大体循文衍义,繁复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