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潜书

潜书

四卷。清唐甄(1630-1704)撰。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官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罢归,侨居苏州,从事著述。著作除《潜书》外,还有《毛诗传签合义》、《春秋述传》、《圃亭集》等。《潜书》原名《衡书》,书仿王充《论衡》之体,意在权衡天下;后改为《潜书》,意为潜而待用。《潜书》前后历时三十年而成,为甄之代表作。全书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共九十七目,上篇五十目,多言学术;下篇四十七目,多言政治。其言学,上尊孟子,下及陆九渊、王阳明,宗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但反宋儒理学家只谈心性不讲事功,认为事功出于心性之修养,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两者应互相结合。其论治则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革新政治、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赏罚分明、重视学兵、鼓励农桑、富民为先等措施。唐甄提出,“天子虽尊,亦人也”,甚至谓“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他主张“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接贱士如对公卿,临鄙夫如对上帝”。他还对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作出了某些批判。唐甄主张富民,认为“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其言论表达了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潘来《潜书序》谓其言“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冒言之”。即或称此书为“诋诬烈皇”,有“种种悖谬”,而拒绝为唐甄写墓志的王源,也谓“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书唐铸万〈潜书〉后》)。梁启超更称此书多“惊心动魄”之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章太炎称此书直接孟子、荀子、王守仁,下启戴震(《章氏丛书·文录·徵信论上》)。现代学者则谓此书是我国重要的思想启蒙著作,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该书有王闻远原刻本、光绪九年(1883)李氏刻本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邓氏翻刻本。又有中华书局1955年点校本、1963年增订本、1984年重印本及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注释本。

猜你喜欢

  • 光绪余杭县志稿

    不分卷。褚成博纂。此志无序目,是一篇未完成之志。考其职官表,开始于嘉庆年间纂修,选举表终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此稿当在嘉庆、光绪之间。上接嘉庆志,各门有所增补,后半部重新撰写,选材精当,序列井然

  • 朝鲜志

    二卷。不著撰者名氏,明代朝鲜人作。书无目。卷首略叙疆域沿革。次分为六纲八道。六纲:曰京都、曰风俗、曰古都、曰古迹、曰山川、曰楼台。八道:中曰京畿,西南曰忠清、东南曰庆尚、南曰全罗、西曰黄海、东曰江源、

  • 汝水巾谱

    一卷。明朱术殉撰。朱术殉,字均焉,自号汝水居士,生卒年不详。朱氏是辽简王植七世孙,曾由辅国中尉换授镇江府通判,后提升为户部主事。其著作有《汝水巾谱》。是书载有古今巾式共三十二图。从华阳巾以下十三种,有

  • 史传三篇

    五十六卷。清朱轼(详见《周易传义合订》)撰。其中《名儒传》八卷,实为李清植所撰;《名臣传》三十五卷,《续编》五卷,实为张江、蓝鼎元、李钟侨所撰;《循吏传》八卷,实为张福昶所撰。朱轼只是裁定义例而已,且

  • 袁文笺正

    十六卷。《补注》一卷。清袁枚(1716-1798)撰。清石韫玉(1756-1837)笺。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初进士,改庶吉士。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

    六十卷。唐代释智俨(602-668)撰。智俨,俗姓赵,今甘肃省天水人。十二岁时由父母交给法顺教诲。十四岁时正式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具戒。一生参佛弘法,声名远扬,有“神用清越,振绩京皋”(《续高僧传·法

  • 读尔雅日记

    ①一卷。清杨赓元撰。赓元字良孚,江苏吴县人,光绪甲午(1894年)副榜。是编记其读《尔雅》所得。其中订正郭注之误,皆确有依据,非穿凿附会者比,且谓《说文》、《尔雅》异同可以互证,认为不当据《说文》以改

  • 江冷阁诗集

    十四卷。清冷士嵋(1626-1711)撰。冷士嵋,字湄江,丹徒(今江苏丹徒)人。明末诸生。入清绝意仕进,以授徒教学自给,尝与张自烈、魏禧、魏礼、宗元豫、盛远诸人相互唱和。著有《江冷阁诗集》、《江冷阁文

  • 徐花潭集

    二卷。明嘉靖中朝鲜生员徐敬德撰。徐敬德,字号、生平均不详。年五十六,其国提学金安国以遗逸荐,授奉参,力辞不就,居于花潭,因以为号。是集杂文、杂诗共二卷。其文中《原理气》一篇,末有附记,称曰先生。《鬼神

  • 南陵小志

    四卷,首一卷,清宗能征纂。宗能征,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亳州知州,光绪二十四年(1898)来任南陵县知县。南陵县志,始修于嘉庆年间,宗能征来,有重修之志,而物力艰难,费不易出,故于此不开志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