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质疑

礼记质疑

四十九卷。清郭嵩焘(1818-1891)撰。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一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县(今湘阴县)人。早年就读长沙岳麓书院,与曾国藩为至交。1847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左侍郎,苏松粮道,两淮盐运史,广东巡抚,福建按察史等职。作为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他辅助僧格林沁修建防御设施,以抵抗英法联军入侵。任广东巡抚时,简化征税手续,平息海盗,改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等等,政绩斐然。1976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英国,成为近代中国出使西方的第一个公使。出任公使期间,力主清政府引进机器、铁路及其它西方事物,但均遭至顽固派的反对抵制而终不得志。1978年他授命兼任法国公使,同年秋被招回国。自知有杀身之祸,托病直返家乡。晚年主要从事著述,书房题作“养知书屋”,以养知先生而名闻于世。嵩焘著书除《礼记质疑》外,主要还有《大学质疑》一卷,《中庸质疑》二卷,《周易释例》、《毛诗正义》、《使西纪程》,《郭侍郎洋务文抄》、《罪言存略》、《郭嵩焘日论》、《湘阴县图志》、《会合联吟集》、《读书记》若干卷。《养知书屋全集》收诗、文、奏折共五十五卷。郭氏读《礼记》,心有所疑,疑有所思,思有所获,因而作《礼记质疑》四十九卷。郭氏在自序中云:“孔子后千余年而郑君出,由宋以前言礼者受范焉,又千余年而朱子出,由元以至于今言礼者受范焉。政教所趋,人心所向,凡所著书与其行礼之实,确守而尊事之,莫敢违越。而独《礼记》之传授,持之有本,其异于郑说者终无几也。国朝诸儒,创立汉学宋学之名,援其说以诋程朱,而郑学乃大显。讨论研习之深,精义之发于人心,亦足上揜前贤矣。而援引传会,屈经以从其说者,盖亦多也。乃若斟酌古今,以求当于理,有宋诸子之所长也。是其学兼存汉宋,无所依阿。”郭氏于序中言明创作宗旨,亦不偏从汉儒,亦不盲从程朱之学,无门户之见,无骑墙之心,唯求合理,乃得心之所安。故于经文,以郑朱之说为主,但于一字一句,又反复推敲,细加考求,认真整理。对《礼记》注疏未当者,则旁征博引,遍览群经,证之六书,而为之说解。故全书有以朱熹之说易郑注孔疏者,也有兼存郑注孔疏而不取宋儒之说者。也有郭氏独抒己见,见识卓然者。于《礼记》经文之阐明发挥,几复无遗。郭氏治经态度之严谨公正尤为后世之榜样也。此书有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传世。

猜你喜欢

  • 庄子郭注

    见《庄子注》。

  • 黔阳县志

    六十卷。首一卷,清陈鸿作纂修,杨大诵纂。陈鸿作,贵筑人,曾任黔阳县知县。黔阳置县自汉始,县志创自南宋县令饶敏学。元、明两代亦有续修,然皆佚而无传。迄清首修于康熙知县张扶翼,再修于雍正知县王光电,三修于

  • 桂洲奏议

    二十一卷。明夏言撰。(见《南宫奏稿》)。该集增加作者任谏官时所上奏疏的汇集,分为二十一卷。嘉靖十八年(1539)刊行此书,该集所收奏议,仅“议礼”一事有关典制沿革,其余参考价值皆不大。

  • 西汉会要

    七十卷。南宋徐天麟撰。徐天麟字仲祥,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伯父为南宋史学家徐梦莘。开禧元年(1205)进士,历任惠州、潭州通判及英德府知府,政治清明,晚年谢官回籍。幼时受父亲及伯父影响颇深,平生

  • 文选瀹注

    三十卷。明闵齐华编。闵齐华,浙江乌程(今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中以岁贡任沙河县知县。是书以六臣注本删削旧文,分系于各段之下。复采孙矿评语、列于上格。盖以批点制艺之法施之于古人著作。《四库全书总目》

  • 蠹斋铅刀编

    三十二卷。宋周孚(?-1174)撰。周孚,字信道,济南人,寓居丹徒,生卒年不详。乾道二年(1166)进士,官真州教授。著有《蠹斋铅刀编》。此集为周孚诗文集共三十二卷。周孚初学于陈师道,进而学黄庭坚,俱

  •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祥符文献志

    十七卷。明李濂(1488-1566)撰。李濂字川甫,号嵩渚,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文学家、学者。正德进士。授沔阳知州,累擢山西佥事。嘉靖间免归。家居四十年,肆力于学,以古文名于时。有《医史》、《汴京

  • 国门集

    二卷。明凌濛初撰。凌濛初著有《圣门传诗嫡冢》。此集分国门集一卷,国门乙集一卷。皆为入国门以后所作,故谓之国门。再入再刻,故有乙集。二集并于诗末附杂文数篇。四库编著者谓:“盖屡踬场屋之时,故颇多抑郁无聊

  • 孝经援神契

    ① 一卷。撰者不详。是书凡二十条。其中一条云“伏羲大目,孔子海口,言若含泽,斗唇吐教,陈机授度”。此条“伏羲大目”四字,“斗唇吐教,陈机授度”八字,《群书征引》中无。又“奎主文章,苍颉效象,洛龟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