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维摩诘所说经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

十卷。姚秦释僧肇(384-说374-414)撰。僧肇,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梁〕慧皎等撰《高僧传·释僧肇传》载1990年上海古籍书版社出版的《高僧传合集》第44页)不久,即以善解经意,兼通三藏知名。其平生以弘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师从鸠摩罗什,参与译经。僧肇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随罗什于401年到达长安,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在罗什门下十余年,人称僧肇是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镶助罗什在长安和姑臧(今甘肃武威)译场译经中做翻译,评定经论,因此被人称为“解空第一”。第二,讲习三论。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僧肇与僧睿,僧导、昙影等常常讲习,以弘佛法。第三,解经释论。僧肇苦学善思,自罗什圆寂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历。更加博采众经,解经释论。先后撰著多书,以解教界人等疑难。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论》四卷,《宗本义》、《宝藏记》、《维摩诘经注》,以及已佚的《文六即真论》一卷等。僧肇虽生于玄学盛行之后,早年又受老庄影响,但他的学问实得于鸠摩罗什,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尤以擅长般若学著称。《维摩诘所说经注》一书,先后有七种译本,按时间先后顺序这七种译本分别是:1.东汉严佛调译,名曰《古维摩诘经》二卷,今缺。2.吴支谦译,名曰《维摩诘经》二卷。3.西晋竺法兰译,名曰《异毗维摩诘结》二卷。4.西晋竺法护译,名曰《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5.东晋祇多密译,名曰《维摩诘经》四卷,今缺。6.姚秦鸠摩罗什译,名曰《维摩诘所说经》三卷。7.唐玄奘译,名曰《说无垢称经》六卷。维摩诘是毗耶华城居士云净之名,因有眼疾,故佛遣十大弟子、四菩萨等前往问疾,可维摩诘却皆辞不堪。佛遣之弟子、菩萨不仅不怪他,反而“殊受教而往”问维摩诘问答妙法。维摩诘“深谈宝相不二法门,借座灯王,请做香积,手按大千,室容海众。以显不可思议解脱道路。为三论及天台二宗之要典。”此注即是罗什弘始八年(406)译出维摩经时,僧肇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序已佚),仅存此《经注》。竺道生传云:僧肇是关中始注《维摩》的第一人。东域传灯云:“僧肇等注,亦名净名集解”。由此可见,僧肇所注《维摩》的价值和影响。在僧肇注作之成以后,又有道生等人为之作注。现常见的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猜你喜欢

  • 桐阴书屋集

    二卷。清朱崇勋(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崇勋字彝存,号怡园。历城(今山东省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桐阴书屋集》。此集凡2卷。其诗沿新城末派,清脱有余而深厚不足。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加以

  • 图书纪愚

    一卷。明阮琳撰。琳字廷佩,号晶山,福建莆田人。曾作过教谕之官。生卒年不详,大体在成化、弘治间(1405-1505)。朱彝尊《经义考》把他列于嘉靖之末,大概是因为没有看到本书的原故。该书首载太极、河、洛

  • 续诗品

    一卷。清袁枚(详见《随园诗话》)撰。《续诗品》是袁枚仿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而作的论诗专著,在其诗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袁枚在《续诗品》前小序中说: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

  • 尚书要旨

    ①三十卷。明王肯堂撰。其生卒年不详。肯堂字宇泰。金坛(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学者,医学家。万历十七年(1589)举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以吏部侍郎杨时乔荐,补南京行人司副,后为福建布政司参政。除《尚书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

  • 竹屋痴语

    一卷。宋高观国(约1190前后在世)撰。高观国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工词,其词以咏物著称,所咏多为幽花香草,设想造语,力求雅洁,而往往拙于炼意造境,辞句上尽力雕凿,有情不胜

  • 一捧雪传奇

    二卷。清李玉(1591?-1671?)撰。李玉,字玄玉,别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因出身低微,颇受压抑,入清后更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著有戏曲几十种,以《一

  • 德阳县志续编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钮传善修,李炳灵、杨藻纂。钮传善,曾任德阳县知县。李炳灵,教谕。杨藻,邑人,拔贡。此篇盖续裴志补记六十余年之事迹,门类一仍其旧,卷帙减于旧志二卷。《德阳县志续编》光绪三十一年(19

  • 说文通论

    一卷。清钱树棠(其生平未详)等辑录。树棠字憩南,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书名曰“辑录”,实乃徐锴《说文系传》之《通论》三卷的随意删削而已。如“天”字删去“昔在太初”至“然后万物形而礼义昭矣”一百二

  • 大学千虑

    一卷。明穆孔晖撰。孔晖字元庵,堂邑(今山东堂邑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谥文简。该书引伸朱熹《大学章句》、《大学或问》之说,并引佛教经籍以为佐证,认为儒释一本